你文章放錯地方了~應該放在水族與水產養殖區
泰國蝦繁殖孵化和幼體發育需要在一定鹽度的鹹水進行,因而在淡水池塘飼養的泰國蝦不能自然繁殖,養殖泰國蝦所需蝦苗依靠人工繁殖培育。可利用沿海對蝦育苗場適當改造繁育泰國蝦苗,或建沒專門泰國蝦育苗場繁育生產。泰國蝦經過越冬期培育後,性成熟的親蝦在適宜的環境條件(水溫24~30攝氏度) 下,開始自然產卵受精、受精卵孵化。蚤狀幼體從蝦卵中破膜而出,進入適宜的環境中才能正常發育,最後變態成為仔蝦。
當有90%以上的幼體變態成為仔蝦後,即可以進行淡水馴化(淡化)。同池蝦苗淡化前,先將池內未變態的幼體撈起,放到其他幼體大小相似的培育池中繼續培育。進行淡化時,先將池內水位降低,然後在淺的一端加入淡水,在另一端吸出鹹淡水,保持進出水量基本一致,直至池水完全變成淡水為止,整個淡化過程,一般在6~8個小時內完成。淡化後的仔蝦可移到中間培育池中培育,或直接放入池塘養殖。
經淡化後出池的泰國蝦苗,體長0.7~0.8釐米,體質幼嫩,攝食力和抗病力都比較弱,需要經過蝦苗培育階段,時間1個月左右,到幼蝦體長3~5釐米時,再轉入成蝦飼養階段。還可以結合幼蝦培育,使用溫室或塑料大棚保溫培育幼蝦,提早放養蝦苗,待露天池塘水溫適宜時,即可分池飼養,以提早成蝦的上市時間,獲得較大規格的商品蝦,增強市場競爭力。
淡水蝦類中屬於沼蝦屬 (Macrobrachium) 的種類有125種,其中有10數種較具有養殖價值,其中泰國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又稱為淡水長臂大蝦,或俗稱泰國蝦,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蝦之一種,分佈相當廣泛,從亞熱帶到熱帶地區都有它的蹤跡,包括東巴基斯坦、印度、錫蘭、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柬埔寨、越南、日本、夏威夷及台灣等,原產於東南亞、澳洲北部及西太平洋島嶼等。野生泰國蝦生長在淡水及半淡鹹水的水域,大部份時間生活在淡水河川,特別是受潮汐影響較低地帶,於河川上游約200公里的地方亦有它的蹤跡,另外如湖泊、蓄水池、灌溉用水路及水田等均能生長,然而其蝦苗之幼生必須於半淡鹹水中才能存活與生長。
泰國蝦生性貪食,於繁殖池及養殖池中若餌料不足或過於密飼,容易發生互相殘食現象;在自然條件下,會攝食各類昆蟲及其幼生、小貝類、甲殼類、魚肉及內臟碎片等,由於此蝦種屬雜食性,所以亦會攝食各種植物的種子、果實、水生植物的莖或葉等,其攝餌方法是依靠嗅覺與觸覺。泰國蝦對環境水溫及鹽度適應能力很強,其棲生環境的鹽度為0~25 ppt,水溫為14~35℃,但最適合生長的水溫為29~ 30℃,pH值為7.0~8.5。
泰國蝦是全球內陸重要的養殖蝦種,其年產量從 1984年的10,657公噸,躍升為1992年的31,235公噸,其主要生產地區為亞洲及中南美洲,尤其是亞洲之生產量達28,728公噸,居全球之冠,佔世界總產量的92﹪,亞洲主要生產國為台灣、越南及泰國。台灣的泰國蝦是於1970年由當時服務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林紹文博士自泰國引進,翌年於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人工繁殖成功,隨即於台灣南部推廣養殖,從此奠定台灣的泰國蝦養殖基礎。
目前台灣養殖泰國蝦養殖面積約有2,800公頃,由於此蝦種適合養殖於較高水溫地區,所以養殖池主要集中於高屏地區,在台灣,泰國蝦的年產量曾於1991年高達16,196公噸,產值將近新台幣30億元,創歷年來的新高,更為全球泰國蝦年生產量的首位。然而,台灣自1992年冬季起,養殖泰國蝦爆發酵母菌症,造成1993年之年產量萎縮至僅5,475公噸。又有研究指出台灣養殖泰國蝦於夏季所發生之肌肉白濁症而且引起大量死亡,究其原因是因感染腸球菌 (Enterococcus sp.),另外又有蝦苗孵化場中的後期蝦苗因感染沼蝦肌肉病毒(macrobrachium muscle virus, MMV)而引發大量蝦苗死亡,加以養殖環境水質不良之種種因素,所以1997年與1998年產量分別僅有7,554公噸與8,165公噸,又因為整體經濟因素影響,於2001年產量更減少至6,859公噸。
泰國蝦之疾病
泰國蝦的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原生動物寄生、絲藻附著症、特發性肌肉壞死症及其它不當之飼養管理等。泰國蝦病害已是存在多年的老問題,主要的病害包括下述三種:
1. 酵母菌感染症,此病俗稱黃肝病、白肝病或白肉症,是目前在台灣於冬天最流行而最嚴重的疾病,為一種病原性酵母菌感染所致,此菌於夏季水溫30℃以上活力減退,於冬季低溫時活躍,發病原因主要為池底老化有機物堆積過多優養化所致,因大蝦脫殼間隔時間長,容易遭受病害攻擊,宜儘量避免以大蝦越冬,小蝦則可順利完成越冬;病害嚴重發生時會引起大量死亡。
2. 夏季泰國蝦病流行病,乳酸球菌(Lactococcus gravieae)可引起局部之肌肉變白,嚴重發病可導致大量死亡。
3. 夏天水溫超過30℃,泰國蝦經過長時間養殖,養殖蝦容易罹患嚴重細菌感染症,証實病害係由腸內菌科細菌如Citrobacter freundii所引起。
養殖之泰國蝦如罹患酵母菌感染症、乳酸球菌感染症、腸內菌科醋酸細菌感染症的處理方法:
1. 酵母菌感染症:目前在台灣於冬天最流行而最嚴重的疾病,抗黴菌劑及消毒劑對本病有治療及殺菌的效果,惟容易造成藥物殘留的問題,所以發現池蝦罹患此病,採取的對策為:立即停養,並且徹底消毒養殖池、設施與器具。此外,在冬季低水溫期間採休養方式,讓池塘有時間進行休息、復原與適度的消毒,避免病害傳染散播。如放養小蝦苗或小蝦,須在放養前作好池塘整理管理措施。
2. 乳酸球菌感染症、腸內菌科醋酸細菌感染症:乳酸球菌感染症與腸內菌科醋酸細菌感染症均發生於夏季高水溫期,都會造成局部之肌肉變白症狀。病害處理措施主要著重於預防管理策略,包括加高水深以避免水溫提高、作好養殖管理、飼料品質管理、培育穩定藻種保持良好的水色、應用微生物製劑控制病害原的大量繁殖、維持或增進池中優良生態菌種的優勢性、適當的投餌量避免有機物的堆積及池塘老化等方式。如發現病害感染,立即進行致病微生物的分離與鑑定,依據學術機構或家畜防治所等機關(針對微生物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處理措施或正確的藥物治療。
在病害預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滅病原,切斷傳染途徑;又要增強蝦體的抗病力,抵抗病原體的感染或侵襲;還要創造合適的飼養生態環境,限制病原體的生長繁殖,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預防效果。
1、徹底清池消毒
用藥物清池消毒,務求消滅蝦池中的野雜魚蝦和病原生物,特別推薦敵百蟲加生石灰清塘的方法。先用晶體敵百蟲對水全池潑灑,用藥量為每噸池水用藥1克(即畝池水深0.7~0.8米用500克),第2天再每畝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溶解後全池潑灑。潑灑時儘量搖勻,池邊角處都要灑到。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在冬季把養蝦池乾水曝曬至龜裂,消滅病原體。
2、放養優質蝦苗
放養的淡化蝦苗要求活動敏捷,身體透明無色,規格均勻一致,體長0.7~0.8釐米。規格不一致和淡化時就有些偏紅色或只是半透明的蝦苗質量較差。購買蝦苗要找質量信得過的育苗場。有些蝦苗由於長途運輸,至目的地時已出現昏迷,應暫養一段時間,待蝦苗恢復正常後才放入養蝦池。
3、科學投餵飼料
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投餵飼料,保證滿足蝦類攝食需要,又能充分利用飼料,減少飼料殘留量,以利於養蝦池保持良好的水質。飼料要求質量好,營養全面,新鮮,不含毒物和病原體,蝦類攝食後容易消化吸收,加快生長。投餵飼料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動物性飼料為輔,防止因投餵下雜魚、貝肉太多,造成養蝦池水質、底質變壞。投餵量要適宜,千萬不能急於求成,投飼過量。這樣,既浪費飼料,又敗壞水質。蝦在蛻殼期間,攝食較少,應適當減少飼量。
4、定期施用藥物
養蝦池每次加新水後,每畝用生石灰8~10千克用水溶化後全池潑灑,以調節水質,消滅病原體。蝦苗放養40天後,堅持每10天用藥物防病1次,可使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也可使用漂白粉、三氯異氰尿酸等藥物消毒池水,預防疾病發生。每次每畝用強氯精50-100克水溶後讓顆粒飼料吸收再投餵,每7天1次,也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
[ 本帖最後由 投機客 於 2011-4-12 11:32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