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蝦釣魚降龍會

標題: 各種魚的習性 [打印本頁]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17 01:12
標題: 各種魚的習性
有一些新手剛開始釣魚,但是魚跟蝦是一樣的.
要了解魚的習性,才能對症下藥,才能拉到手軟、釣到抽筋
所以請老手們來分享心得,新手們再作釣的時候才不會老是釣不到對象魚
請前輩、高手們一起來分享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17 01:44
自己先PO一點當拋磚引玉
前輩高手們請多多分享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小盾鱧,俗稱魚虎、紅線鱧或紅鱧,原產於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成魚時體側有一寬黑縱帶,幼魚時體側則有兩條黑色縱帶中間呈橘色。棲息於水塘、池沼及溪流緩水域,耐污濁缺氧的環境。掠食性強,除了掠食其它魚種,在水面上游動的蛙類、龜鱉及水鴨等也都會遭到攻擊。孵化後幼魚群集靠岸邊的水面,成魚在魚群下守衛。最大體型可達130cm 20kg以上。原引進做為觀賞魚,可能因其成長快速及掠食性強被棄養。大約於1995年曾文水庫即有釣獲,其它南部地區水庫陸續亦有發現紀錄,如烏山頭水庫、澄清湖等。雖然頗具經濟價值,但對水庫原生魚種多樣性及曲腰魚、草鰱魚等漁業資源危害甚大

其習性幼魚多躲在岸邊障礙區,水草或樹枝旁邊,群體行動,幼苗時有一至兩隻成魚在旁守護,成魚多躲藏再水中大石或大型障礙區附近,攻擊速度快,且會多次追擊,直到目標逃出範圍或者咬中為止,會有跟鱸魚類似的洗腮,咬住獵物時會咬緊獵物左右甩,俗稱鯊魚咬!!直到吞下去或者獵物被撕碎開來.為台灣淡水掠食性魚類最大型對象.

釣法
活餌釣法,依照棲息區域的魚種為佳,例如水庫中梗魚數量比其他地區多,就以梗魚釣大型魚虎為佳,釣組為兩門鈎,子線可用防咬線、大號數的PE線火線、鋼絲子線,一鈎鈎頭,一鈎鈎背鰭後方,泥鰍或者珍珠呆也可,吳郭魚因為背鰭又硬又尖,可能效果較差,越大的活餌,中的魚虎越大.
路亞釣法,開闊水域以多蔓以及波啪為佳,魚虎會衝出水面追擊,米諾以中泳層或表層為主,軟蟲可用魚型軟魚.

時間以清晨跟黃昏最佳,活餌則無限制(丟下去就不管他了)
地點已離岸邊不遠的障礙區或者小魚群集區域為佳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17 23:3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金目鱸(魚是我自己在布袋港釣的...考卷...嗯...也是我的.... )
棲息深度:0 - 40 公尺
俗名:金目鱸、盲槽、扁紅目鱸 
最大體長:200 cm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特性:屬表層掠食性魚類,活動力強


金目鱸屬表層掠食性魚類,活動力強,專以活蝦,小魚為食,清晨黃昏為最佳時機,夜晚也會上鉤

海釣場可用無鉛釣組順著水流讓活餌在水中漂流,等待金目鱸的就餌,也可以用浮標作釣,1尺-3尺左右的釣棚,在水車、水流處、釣場中央尋找魚蹤,沉底釣也能釣到,機會較少,陰天或飄小雨時會浮水,可在水面拖釣.

海港可用浮標釣沿岸,金目鱸會再岸邊追逐小魚群覓食

金目鱸比較畏寒,台灣南部比較常釣獲,北部機會就比較少一點,但是也是常有人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18 17:10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泰國鱧,也稱線鱧、咕呆、泰國雷魚
習性跟魚虎類似,但是適應力比魚虎強,可在污水中存活,臭水溝跟野池以及半鹹水地帶都能看見其蹤跡
貪吃,繁殖力強,連小水蛇以及小田鼠都會被其吞食,破壞力在某個部分比魚虎還強

活餌:泥鰍、小金魚、蚯蚓、活蝦都可釣獲,也會偶爾吃粉餌
路亞:啪波、多蔓、雷蛙、米諾、軟蟲什麼都喀,看他心情而已,為台灣淡水路亞最常釣獲的魚種(因為到處都是)

攻略地區:只要有泰國鱧的區域,基本上每個泳層都會釣到,路亞以表層為主,障礙區為佳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18 17:27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科 別:鯉 科
魚 種:青 魚
俗 名:烏鰡、草鰡、黑鰡
分 類 型 態:初級淡水魚類
體 長:成魚一般可達100公分。適合捕捉體長約50至70公分,最長可達200公分。
屬於底層魚類,偶爾會浮出水面(通常是太熱的時候)
屬於雜食性,螺類為主食,但是基本上什麼都吃,我用活魚釣到過...自己都傻眼,最大可到60台斤以上.
職業池通常池主會提供金寶螺作餌,也有部分池子不限餌(通常是很大的池子),可回魚.
另有正統餌為蜆,正吃且因重量夠,能將線繃緊,一拉就釣到,容易鉤住魚體。
除非大咬或剛放之處女魚外,釣線粗細影響很大,粗不咬,細又易斷,所以子線宜用品質優良的且子線宜長8-10尺正常.
烏鰡吃餌是用吸的,速度很快,一覺有異線太粗很快就可能吐出來.
一般吃餌,浮標略感晃動,接著很乾脆的刷就下去,這通常是指正吃的,如果點一下,馬上回原狀,就是食慾不佳,或子線太粗.
水庫以豆角餅為居多,有人泡米酒或者其他東西來釣.
休閒池的烏鰡也會咬路亞,所以也是有人去玩,米諾跟軟蟲為主,顏色以白色或粉紅之類的淺色系為佳.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19 02:34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曲腰魚
台灣有兩種曲腰魚
其一翹嘴紅鮊(又稱興凱湖大白魚或松江鮊魚),其二為紅鰭鮊魚.前者最大可達四、五十台斤重,後者體形略小.兩者都是扁身翹嘴戽斗外形,也都具有肉嫩多刺的特質.

表層掠食性魚類,常會追逐小魚兒跳出水面,作釣時以表層為主,但是中、底層也都能釣獲,最佳的作釣時間,黃昏或夜晚(滿月的夜晚最好)
活餌,蚯蚓、小活蝦
路亞,表層米諾(顏色顯眼的類型)、小軟蟲(夜光色、淺色系為佳)、湯匙亮片
路亞釣法,一快一慢的拖引速度,再偶爾頓挫晃餌,放慢是因為曲腰魚很貪吃,發現目標會一直追逐,就算路亞已經離開水面還是會跳出水面來咬,放慢可以讓他追上咬餌.
水面有炸水花的地區為最佳釣點.
作者: 釣童    時間: 2007-11-19 20:39
黑毛: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Girella melanichthys
舵魚科,俗名黑毛;分布日本、中國東海、台灣;本省南北部及離島礁區皆產。 雜食性魚種,在冬季,近岸繁生的藻類是主食,其餘季節則以中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喜棲於近岸岩礁區,活動於中表層水域,1-30公尺深處,日行性,11-12月為產卵期。 因其習性會隨冬天黑
潮南下,台灣每次冬天到來,冬北季風來臨時,就是磯釣客的目標魚.中魚後的拉力總是
使人難忘,可食用,但好不好吃看個人囉!!!
作者: 釣童    時間: 2007-11-19 21:2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文名:杜氏刺尾鯛

大陸名:額帶刺尾魚

俗名:眼紋倒吊、粗皮仔 ,倒吊仔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棲息於沿岸附近之珊瑚礁及岩礁地帶。日行性魚類。一般小魚於礁盤上方活動,成魚則常成群的洄游於中層水域。以附著性藻類、矽藻或有機碎屑為食。

最大體長:54cm

食用性:可(聽說肉質一流)

釣獲或處理時須注意尾柄部的倒棘,甚為銳利,小心割傷。

此魚為釣友Alex釣獲

作者: 釣童    時間: 2007-11-19 21:5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

中文名:印度絲鰺

大陸名:長吻絲鰺

俗名:銅鏡魽仔、大花串、鬚甘、東京瓜仔、白鬚公  ,人面鰺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最大體長:155 cm

棲所生態:魚主要巡游於近海及大洋中,有時會游於淺礁區至水深100公尺處,中、小型魚則較常聚集於內灣或沿岸沙質海灘。主要以沙泥底或游泳速度慢之甲殼類為主,偶而捕食小魚。

形態特徵:幼時體甚側扁而高,體長與體高約等長,略呈菱形;隨著年齡的成長,魚體逐漸向後延長,最大體長可達165公分;頭高大於頭長,使得頭背部輪廓明顯陡斜。脂性眼瞼不發達。。第一背鰭在小魚時有6∼7硬棘,隨成長而逐漸退化;幼魚時,第二背鰭、腹鰭和臀鰭前方數鰭條延長如絲狀,隨著成長而逐漸變短。體銀色,背側較深;幼魚體側具4∼5條弧形黑色橫帶,隨成長而逐漸消失。

食用性:可

PS:拉力不錯爽哦 .^^

此魚為釣友David釣獲哦..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0 16:47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虱目魚(學名Chanos chanos)是東南亞一帶的重要魚作物,溫水性魚類,分佈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海域。其他俗名有海草魚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麻虱目仔遮目魚等。
在東太平洋由南美洲北部延伸到加州中南部都有牠的出沒,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尤其由台灣南部沿海一直穿過巴士海峽延伸到印度群島〉其行蹤更為頻繁。所以除了台灣養殖此魚以外,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也有虱目魚養殖。因為不耐寒,所以魚塭水溫過低會造成大量死亡。

台灣西部沿海都能釣獲,季節為春末-秋初,越熱越容易釣獲,瞬間爆發力強、肉質鮮美,為眾多釣客喜歡的對象魚之一.
為素食的魚,可用薏仁、麥片、粉餌、黑雕丸、土司釣獲
養殖池的虱目魚大多使用"黏八達"沾上粒仔料作釣,所用線的號數大多是粗大的號數,8-10號都有人使用,可買現成的虱目魚釣組,為表層迴遊魚類.
作者: SOIE    時間: 2007-11-21 10:32
原帖由 釣童 於 2007-11-19 21:29 發表

http://img78.imageshack.us/img78/4489/dcp0046ip8.jpg

中文名:杜氏刺尾鯛

大陸名:額帶刺尾魚

俗名:眼紋倒吊、粗皮仔 ,倒吊仔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



獲益良多!!
倒吊是台灣沿海很常出現的魚類,這種魚肉質是不錯,但礁石味非常重,很多人不敢吃,一般煮食作法是炒芹菜,用芹菜特殊味道掩蓋礁石味,也有用沙茶煎乾,類似海豬肉(海豚)作法,不過我個人怕怪味,一向敬謝不敏,看到倒吊,都是直接放生。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1 19:57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魚種:銀紋笛鯛
          學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英名:Silver snapper / Mangrove Jack
          俗名:紅槽
          大陸名:紫紅笛鯛、紅油、紅友、紅槽
          日名:ゴマフエダイ
          體長:可達150CM

佈:印度西太平洋   產卵期:3-9月
台灣各地有礁岩之沙泥地質均有產,以西南海域
多。
特色:本魚為印度太平洋區重要之食用魚,亦為台灣淺海養殖之主要笛鯛類。此魚體色略帶暗紅,肉質相當鮮美,且細骨少,頗受消費大眾之歡迎,是台灣較早養殖的笛鯛科魚種。


釣法
為底棲魚類,牙尖兇猛(被咬過),活餌以活蝦、活魚、活蟹都可,也可使用蝦肉或魚肉,越腥越好,活餌可在底層慢慢拖動吸引紅槽的攻擊.
路亞釣法,長舌版的深層米諾、軟蟲釣底皆可,顏色越鮮豔越逼機為佳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1 20:18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科 別:真鱸科
魚 種:日本真鱸
俗 名:七星鱸、花鱸、青鱸
分 類 型 態:周緣性淡水魚類
體 長:約30公分左右。適合捕捉體長約30至50公分,最長可達100公分。
七星鱸屬於廣鹽性魚種,在淡水、半鹹水及海水養殖池中均可養殖。
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出海口附近或沿海地區,對環境適應力強,具群游性,且生性兇猛,即使生長在養殖池裡,偶而也會發生因體型差異懸殊而同類相殘的狀況,為了預防這類情形,飼主需每隔十天左右進行一次「篩魚」動作,將體型較大的魚篩選出來,並換池飼養,嚴密控制養殖池內仔魚的體型大小。
由於七星鱸味道鮮美,且肉質富含蛋白質,坊間傳說對傷口的癒合有特殊功效,是手術後病患最常食用的魚種之一。
註:野生鱸魚的生長習性和鮭魚相反,鱸魚成魚會在海中產卵,幼魚孵化後,再溯溪而上生長。

七星鱸在台灣沿海較為少見,離島沿海比較常見,表層掠食性魚類,以吃小魚小蝦為生,海釣場以活魚作釣為主,寒冷的季節比較常見,夏天等熱帶天氣放金目居多.
路亞以米諾、波啪、軟蟲作釣
依天氣以及魚體大小調整路亞的顏色以及大小,表層為主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1 20:33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寬額鱧、台灣雷魚
為台灣的原生物種,但因其體型以及繁殖力不及泰國鱧跟魚虎,所以數量大為減少,最大可達60公分左右,肉食性魚類,習性跟泰國鱧相同(鱧科都差不多),但是比較敏銳(就是膽小),可用蚯蚓以及活魚釣獲.
路亞以米諾、軟蟲、波啪、亮片都皆可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1 21:5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Micropterus salmoides
英名California bass
俗名:大口黑鱸、黑鱸、美洲鱸、加州鱸
體長:可60公分,一30-40cm繁殖期:2月至7
分布:原產於北美洲淡水河川中也是當地重要的游釣魚種之一。
為台灣外來種,原本是養殖魚之一,因為天災人禍而流進河川湖泊之中,是台灣生態威脅魚種之一,掠食性強,為路亞釣客的愛好魚種大宗,小魚、活蝦、蚯蚓都可釣獲,各式路亞都可以釣獲,喜愛躲藏障礙區,一般來說北部比較常見其蹤跡,因其種類是屬於偏寒帶魚,太熱的地區自然繁殖不易,所以較少見.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6 19:3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眼海鰱體延長而側扁,體稍高。眼徑較吻長。口稍上位;下頜較突出,上頜向後延長,接近眼後緣。具喉板。體被大而薄的圓鱗,腹部無稜鱗;側線直走,側線鱗數36-40。背鰭在體被中央,最後一鰭條延長為絲狀;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下方;臀鰭前半部鰭條較後半部鰭條為長。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鰭淡黃色。背鰭與尾鰭邊緣暗。生活於暖水域沿近海,以小型游泳動物為食,對環境適應力強,可利用泳鰾來當作輔助呼吸器官,並常可溯入淡水之中,各河川之下游及河口常可發現。 為台灣的原生物種海邊以及河口常常見到中上泳層對象魚可用活蝦、小魚釣獲路亞以米諾、軟蟲、湯匙亮片、波啪都可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8 09:5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七星鱧
本土原生物種,跟其他鱧科最大的區別再於尾巴的孔雀斑,以及沒有胸鳍
體型小,最大30公分左右,所需水質較其他鱧科要求高
我只在某山區釣過,數量稀少
活餌:蚯蚓、小魚、小蝦、小蟲
路亞:毛鉤、亮片、米諾、軟蟲都可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8 11:27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俗名:皇冠三間
英名:Peacock Cichlid  
最大體長:50cm∼90cm。                                  Ok4s
分布:亞馬遜河流域、巴西東部。                      Z
溫度:22∼25℃。
水質要求:PH值6.5∼7.2。      
食    性:接受人工飼料程度(普通)、食魚性強。


外來物種
慈鯛科,會逐巢護幼魚,但是攻擊性強,有類似鱸科的習性
台灣中南部有其蹤跡

活餌:活蝦、活魚、蚯蚓、粉餌
路亞:米諾、軟蟲、亮片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9 16:20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Notopterus chitala
英名:Spotted Indian knifefish
名:弓背魚、東洋刀魚、花刀魚
體長:一般體長約 80~90 公分,最長可達一公尺以上
型態特徵:

外型如迴旋飛刀,體側扁而背部明顯隆起,體表有多個圓形黑   斑。背鰭小,無腹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前半身寬厚,尾部尖小,背部呈微弓形隆起。
體呈黑色,體側由頭到尾部有3∼10個鑲白邊的黑色斑點,數不定,因魚隻不同而有所增减。幼魚期體表並沒有黑色斑點,只有10∼15條淡淡的斜紋,成魚後才變成黑色斑點。
生態習性:

喜愛夜間行動,白天躲在有樹木遮蔭的水中或沉木下,晚上出來覓食魚、蝦。雌雄不易從外觀判別出來。適水溫為24∼28℃因體型特殊,行動怪異,為熱門的淡水觀賞魚之一。產卵於石頭或枯木上,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地理分布: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外來物種,被飼主放生而現身台灣水域
中南部有其蹤跡
可用活魚、活蝦釣獲
路亞以米諾為主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29 16:32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 名:Clarias fuscus Lacépède
俗 名:土殺、土虱、鬚子鯰
英  名:Puntat, Walking catfish, Whitespotted freshwater catfish, Whitespotted clarias, Cat-fish, Chinese catfish
分 類:SILURIFORMES 鯰目
     Clariidae 塘蝨魚科
形態特徵:身體延長,頭部平扁,驅搭後部側扁;頭、背及體側具骨板。吻寬而短。眼小,上側位,具游離眼緣。口大,亞前位,橫裂,上領較長於下領。前鼻孔為一根短管,後鼻孔則為裂縫狀。上頜較突出。頭部有鬚4對,鼻鬚1對,幾乎伸達或超過鰓孔;上頜鬚及下頜鬚各1對,較長,上頜鬚向後可達胸鰭基部;頦鬚1對。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多黏液。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而伸達尾鰭基部。背鰭基部長,僅具軟條數55-63;臀鰭與背鰭同形,其軟條數39-46,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小,但具1根粗狀硬棘,其內外緣均呈鋸齒狀;腹鰭小。圓形尾。體黃褐色或暗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有時體側另具10條由5-6個細小白點排成的橫斑,腹側則有2-3條細小白點排成的的縱斑。各嗜灰黑色。一般全長為20-40公分。
生態習性:塘蝨魚為暖水域底層魚類,喜棲息在水草茂盛的河川、池塘、溝渠和稻田的水體中。常被發現群居洞穴內。其生命力強,可以直接呼吸空氣,能長期間離水。為夜間活動的底層魚類。性兇猛,屬肉食性魚類,夜間出來攝食。幼魚攝食浮游動物,成魚則攝食魚、蝦、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等生物,也攝取腐敗的動植物碎屑。雄魚會築巢與護幼之行為。
棲地分布:塘蝨魚棲息在淡水環境,屬初級性淡水魚。分布於台灣各地的河川、水庫、池塘及筊白筍田等,多以養殖為主,野生族群甚少。台灣原生種

體型大的土虱為泰國種,引進台灣養殖
因其生長快速體型大,且不像本土種會挖洞而引進
藥燉土虱大多為泰國種

為腐食性,也會攻擊小活魚、小蝦、兩棲動物、水生昆蟲、軟體動物
可用內臟類、肉類、活魚、活蝦、粉餌釣獲
路亞可使用軟蟲、深層米諾、雷蛙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1-30 20:37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近年來,因為人們的棄養,卻為台灣帶來繼「福壽螺」事件後的另一起生態風暴。為了瞭解這台灣河川的外來「新霸主」,我們在農委會之委託下開始對它進行在本土河川內之生活史調查。以下就針對該物種的分類、分佈、生活型態、經濟價值及其適應能力作簡單介紹。

分類:

  世界上的琵琶鼠魚有一百多種,國內較常見的種類為琵琶鼠、皇冠琵琶鼠及黃金琵琶鼠,而目前充斥本土河川的琵琶鼠種類是體色為深褐色具淺色花紋的種類。

分布:

  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主、支流,屬於淡水魚種,但也曾在巴拉圭的河海交界處發現其蹤跡。引入台灣後,全省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

生活型態:

  琵琶鼠魚的體長在原產地約在50至60公分間,但在水族箱內很少超過30cm,不過,在台灣之水族箱內,飼養一年後,其體長就會成長至20 ~ 30 cm。依據我們在高雄縣高屏溪下游的觀察得知,野外族群之個體體長多在50至60公分間,而生殖腺成熟的個體體長大多超過30 cm。所以就體型而言,在台灣的琵琶鼠魚野外族群已可長成原分布地區之個體長度。但是,在琵琶鼠魚的性別分辨上,目前仍不易由體型的型態與大小判別。

  琵琶鼠魚喜歡棲息於水流較緩慢的水體或底層水域,它也能夠適應不同的棲地。在水流較急的水域,它會黏附在底質上幾乎不動;但在不流動的靜水域內,它的活動力會增加,並有鑽洞的習性。在南美洲的研究發現,它所佔據的生活位置,不會因季節或豐水期或枯水期的改變而有遷移的現象。但就我們在高雄市蓮池潭所做的問卷調查及觀察發現,在此的琵琶鼠魚不但會吃底泥及藻類,也會由水底游向表面,吃釣客所放的魚餌,與南美洲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為何在台灣和南美洲兩地琵琶鼠魚的棲息行為有所差異?推測一可能的原因為,在它的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多的是大型的食肉魚類、鳥類及哺乳類,為了求生存,所以琵琶鼠魚白天多躲在石縫間,晚上才會出來覓食。也因如此,其幼魚通常多待在淺水,以防被大型魚類捕食,等體型夠大,骨板夠硬,才會遷徙到深水棲息,同時,當牠遇難時,它會把胸鰭及背鰭都撐開,讓那些掠食者難以處理。而在台灣,它唯一的天敵只有「人」,因此造成它不論在任何深度、任何時間,均有機會看到他的蹤影。

  琵琶鼠魚屬於雜食性魚類,從它的外形及特化的吸盤口器,可瞭解它屬於在底層覓食之底棲魚種,食物以水草、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要組成。因水草的豐富度通常會隨著水深而遞減,所以其多以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食,有時也可能吃其他魚類的卵或刮食受傷魚的魚肉。如果族群持續擴增,也可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初級生產者,對本土魚、蝦之食源造成威脅。

  在南美洲,琵琶鼠魚會在該地區的豐水期(3~6月)開始抱卵,9月~11月魚卵成熟排放為其生殖季,但在台灣其生殖週期是否產生改變,仍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它所採用的生殖策略並非量取勝,而以增加卵的品質-卵比較大顆,一次產約700至1000顆半徑約3至4公分之卵粒,同一生殖季內並可重覆產卵。該魚種也具保護子代的行為-會築巢在較淺的水域,以防幼魚被食;當幼魚遭到攻擊時,雄魚會有抵抗的行為。

粉餌及蚯蚓可釣獲
但是除了外勞,國人是不太能接受此魚的肉的
對本土原生物種威脅更大於魚虎等略食動物,因為無天敵加上耐污染程度非常高
且會吃魚卵,所以請釣到他就地正法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2 23:2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  名: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俗 名:何氏棘魞、更仔、留仔

分   類:鯉目 CYPRINIFORMES 鯉科 Cyprinidae

形態特徵: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頭中大而稍尖。吻鈍而突出,成魚之吻部更為突出。口裂稍斜,末端可達眼睛之前緣,口部可向前伸展成管狀。有鬚2對。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齒側扁呈梳狀,齒面狹凹有溝紋,左右不對稱。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前端略為下彎;側線鱗數26-28。背鰭短,前方有一根平臥而埋於鱗片下之硬棘,此乃棘魞名之由來;各鰭均無硬棘,背鰭的軟條數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的軟條數3, 5腹鰭的軟條數1,8;叉形尾。身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略淡。體側鱗片基部均有一黑斑。幼魚之背、臀及尾鰭外緣稍黑,成魚漸淡;胸鰭及腹鰭則略帶橙紅色。成熟雄魚在繁殖期會在吻部、胸鰭、臀鰭鰭條上見到明顯的追星,成熟雌魚有時亦有追星。一般多為20-40公分,最大可達60公分。生態習性:何氏棘魞成魚主要在深潭活動,而幼魚則在岸邊淺水區,成魚大多棲息在河川的中下層水域,且底質為礫石的河段,屬亞底棲性。性活潑善跳躍。主要以水生昆蟲、小魚、蝦、藻類和水生植物碎屑為食。棲地分布:棲息在淡水環境,屬初級性淡水魚。何氏棘魞分布於曾文溪、高屏溪、花蓮溪、秀姑鑾溪、卑南溪及太麻里溪等南部及東部的溪流。台灣地區原生種。

可用活魚、活蝦、蚯蚓釣獲
路亞:米諾、亮片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4 16:0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ristichthys nobilis
      黑鰱、大頭鰱、花鰱、胖頭鰱
原住民語:Barlu donu sulu
      1公尺
形狀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肉稜起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前。頭大而圓畔。體背側灰黑而稍具金黃光澤,腹側銀白色;體側具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點。各鰭呈灰白色,上有許多黑色微細小點。 生態習性: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大型江河與湖泊的中、上層水域,行動遲緩,主要攝食浮游性動物
棲地分佈:
原產於中國大陸之中、大型河流與湖泊。世界各地皆已有引進;台灣地區多養殖於西部水庫與南部地區。

表層迴遊魚類,可用乒乓釣組釣獲,粉餌、豆角餅都可,或再餌內加入香蕉放置陰暗處使其發酵,或加香蕉香料劑.
也有用路亞釣獲的紀錄,但是大多是巴到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4 16:0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草魚、鯇
本種原產於中國大陸,引入台灣作為養殖魚類後,現今台灣西部的大型湖泊、水庫及河川下游水域已有其野外族群的分布。
中國大陸外來種,中國大陸引入
一、形態特徵:
背鰭 3 不分枝軟條+7 分枝軟條;胸鰭 1 不分枝軟條+16 分枝軟條;腹鰭 1 不分枝軟條+ 6∼8 分枝軟條;臀鰭 3 不分枝軟條+8 分枝軟條;側線鱗39~42。身體延長,前半部略呈圓桶狀,後半部側扁。頭中大、略寬。吻短而圓鈍;口大,開於吻端且略為斜裂,上頷稍長於下頷。口無鬚。具有咽頭齒兩行,側扁而呈梳狀,齒面狹凹,中間有一溝槽,兩側具有許多的鋸齒狀缺刻,故可知其草魚的咽頭齒可以將吞食的草切斷並磨碎。體披大型圓鱗,側線完全,但在身體中部略向下彎。身體背側呈青褐色略微偏黃,腹部銀白色且微黃。最大可達80公分以上,重達30∼40公斤。


二、棲地特性:
在臺灣地區,本種喜愛棲息於大型湖泊及水庫的中下層水域。


三、生態習性:
草魚、青魚、白鰱及黑鰱合稱為我國傳統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在臺灣地區,草魚主要棲息於大型湖泊及水庫的中下層水域,生性活潑,常成群攝食水草,亦會吃食長至水中的陸生植物。草魚生長快速,一年約可長至1∼1.5公斤,最大的個體可重達30∼40公斤,是一種常見的養殖魚種。草魚的膽有毒,食用時需將膽去除。

可用玉米、水果、粉餌、蚯蚓、田螺、牧草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5 20:4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Oxyeleotris marmoratus
英名:Marble goby 或 Sand Goby
俗名:筍殼魚
大陸名:雲斑尖塘鱧、筍殼魚

由於外形酷似竹筍因而取名為筍殼魚。原產於東南亞地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一帶均可看到它的蹤影,在自然界可以成長至2kg以上,超過5kg之大魚也偶有所見。
筍殼魚生活在有微流水的沙泥底層和草叢中,喜穴居,性溫順,不善跳,耐低氧;為熱帶暖水性魚類,適溫15℃到35℃,最適溫25℃到30℃;能在PH為5的酸性水中和鹹度為1%的鹹淡水中生長。幼魚以水中微生物微餌,成魚捕食小魚蝦,耐飢能力強。
筍殼魚屬夜行性魚類喜歡棲息底部及隱蔽物的地方,性溫順,不愛到處游動,常靜伏於棲息物或池底,只在近距離覓食,為肉食性魚類,主食小魚及小型甲殼類。
筍殼魚大約是二十年前從國外引進的魚種,因氣候等條件上的關係,大都分佈於本省嘉義以南之地區,尤其以烏山頭水庫為最多,因水庫之天然條件優厚,於每年四月左右均可見其卵附著於岸邊之石頭或可附著之物體上及其幼苗(約2公分以上)於岸邊石頭縫隙處棲息。
尖塘鱧稚幼魚生長較慢,長成 50~ 100 克個體後,生長加速。養殖週期一般為一年,個體重達 500~ 600 克 。尖塘鱧兩年性成熟,產粘性卵,一年可多次產卵,繁殖力強。但仔魚成活率卻較低。
標榜『味道比石斑鮮、肉質賽野生黃魚』筍殼魚,堪稱最高級的淡水魚。而屬於外來魚種的它,一向以『難養』聞名,其肉質鮮嫩全無土腥味,淡泊中帶著清甜,口感恰到好處,故為饕客所愛
筍殼魚很懶,我曾經用手就抓起幼魚過,可用連鈎鉤活蝦、蚯蚓釣獲
路亞可用軟蟲跳底、慢拖,深層米諾也可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5 21:25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科 別:鯉科
魚 種:魴
俗 名:武昌魚
分 類 型 態 :初級淡水魚類
體 長:一般長約15至25公分,最大可超過30公分。
武昌魚原產於大陸東北松花江,早年被引進台灣並成功繁殖,在養殖漁業裡曾風光一時,後來因為交易價格大不如前,於是遭到飼主棄養的對待,目前在各大河川、水庫等水域多少均可見到武昌魚。

武昌魚喜歡棲息於河川、湖泊的底層,屬雜食性魚類,生性膽怯,肉質不錯但多刺,礙於市場需求有限,所以飼主在捕獲後多用於自行食用或饋贈親友。
可用蜈蚣鉤釣組釣獲,以豆角餅為誘餌,鉤子鉤上蚯蚓,也可用土司、粉餌釣獲
路亞偶爾可用亮片、淺色米諾、軟蟲釣獲
我就中過一隻...自己都傻眼

PS:我快想不到自己曾經搞過的魚種了,誰要來幫我阿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5 21:3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红鮕(星鱸)Sciaenops ocellatus (Linnaeus, 1766)

科: 石首魚科

香港: 星鱸,紅鼓

中國: 紅擬石首魚

最大體積: 155 cm (TL)

計數形質特徵: D. X, I, 23-25; A. II, 8-9; GR. 12-14

特徵: 體大,延長及輕微側扁;吻圓、外凸於頜前;口下位。幼魚尾鰭圓形,成魚尾鰭截形。體銀灰色;於背鰭後及尾鰭之間,具一或多個黑色眼形斑點。

棲息環境: 通常見於沿岸水域及河口的沙泥底。

備註: 最初被引入為鹹水及淡水養殖魚。逃逸後在香港水域成功繁殖。

分佈: 西大西洋: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及麻薩諸塞至墨西哥北部。

紅鼓魚魚體稍呈紡綞體而側扁,背部顏色較深,常呈綠青色或淡黑色,腹部為白色或黃色,而尾柄具有一褐色圓點。紅鼓生存溫度範圍在2-34℃,生長適溫為12-30℃,屬廣溫且廣鹽性魚類,其生命力甚強。紅鼓魚原喜棲息清澈流水,經過馴養目前已能適應肥沃的水質,因此魚塭養殖將不成問題。紅鼓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掠食性強,喜捕食小魚、昆蟲等。在適宜的環境,食慾極為旺盛,通常在水溫低,池水混濁或風浪過大時,會停止攝食。

可用魚肉、活魚活蝦、海蟲釣獲
路亞:米諾、軟蟲

屬底棲魚,瞬間爆發力強,我還曾經在挫魚池中用蝦米拖曳釣鱸魚時被紅鼓搶餌,瞬間爆線...
老闆作弊...放紅鼓誰挫的起來....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9 22:33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鯁魚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水溫略高的水域中,常在下層水域活動;性情活潑,喜歡群游活動。為雜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動物、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等為食。

原產於中國大陸之中、大型河流與湖泊。台灣地區多養殖於西部水庫與南部地區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

可用粉餌跟土司、豆角餅釣獲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14 17:45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魚種:長鰭黃鱲鰺
學名:Trachinotus falcatus
英名:Permit fish
俗名:紅衫、紅鰺 、金鯧
大陸名:布氏鯧鰺 、獅鼻鯧鰺 、金鯧、白鯧
日名:マルコバン
體長:可達110cm
繁殖期:3-9月
分佈:自日本南部經台灣至東印度群島
特色:由於此魚的肉質鮮美,成長迅速,容易捕撈,個體間的成長較為一致,
         加上對池塘環境的適應力強,經數年的養殖,已成為台灣地區主要的繁
         殖魚種。野生的黃鱲鰺被捕獲時,體表會呈現紅色的反光,故被中南部
         的漁民稱為「紅衫」,北部地區稱為 「金鯧」。主要的養殖魚種有長鰭
        的黃鱲鰺及短鰭的黃鱲鰺兩種,短鰭品種較長鰭耐寒,較受大陸市場青睞


可用活蝦、蝦肉釣獲
如果沒有禁用蟹黃的話....用吧
會爆籠喔...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7-12-30 15:54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魚種:三線雞魚
                 學名: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
                 英名:Chicken grunt
                 俗名:雞仔魚、黃雞魚 、花身阿
                 大陸名:三線磯鱸
                 日本名:イサキ
  

體延長,側扁,背緣弧形隆起,腹緣略呈弧形。頭中大。吻鈍尖。口中大,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齒細小,絨毛狀,外列齒大;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具無中央溝;頦孔1對。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胸鰭及腹鰭外側具腋鱗;側線完整,側線鱗數54-57。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II-XIV,第IV棘最長,軟條數17;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硬棘數III,第II棘強大,軟條數8;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背暗綠褐色,體腹白色;體側有三條暗色縱帶,但僅在幼時明顯,成魚則不顯著。各鰭灰褐色而帶黃色光澤。

貪吃,可用蝦肉活蝦釣獲,屬於迴遊魚類,好釣又不錯吃
作者: shawn122    時間: 2008-2-19 21:00
泰國鱧的嘴超大的 ....好像會咬人的感覺..
作者: 我是一隻小小鳥    時間: 2008-4-25 11:40
淡水魚的種類太多了
要了解習性
就要像白愁大一樣
有耐心的研究
作者: CCHUNG03    時間: 2008-4-26 00:26
是阿,魚我真的不太會分!!

看來要找時間磨練了!!
作者: 阿堯    時間: 2008-5-11 21:44
好詳細的說明...了解魚的習性對釣魚會有更大的進步
作者: 看我蝦不蝦    時間: 2008-6-4 12:17
認識了好多魚類  
作者: 凱~*    時間: 2008-6-9 21:11
似乎   翻閱到百科全書

好詳細.........
作者: bm7acq    時間: 2008-6-11 16:30
謝謝分享 又多認識了好多魚類
作者: 六六釣蝦手    時間: 2008-7-7 17:05
看到眼花了!
感謝大大用心提供..
知識瞬間吸收不少
就待實際搞搞,累積經驗值!!!!!!
作者: Benny    時間: 2008-8-11 22:01
圖文並茂真的好棒的一篇文!
作者: 大阪    時間: 2008-9-11 00:54
真的是獲益良多
作者: 敲龜達人    時間: 2008-9-25 14:17
這篇真的很讚...
我要把它加進我的最愛
作者: 阿霖^^    時間: 2008-10-25 11:18
話題不錯,讓我們新手多認識了許多魚種
作者: 寶裕    時間: 2008-10-25 20:20
標題: 臭肚圖片
不知有沒有大大有釣獲的臭肚魚圖片?~
可否po上來,順便介紹一下臭肚的釣法及魚性,感謝哦!~
作者: RACK    時間: 2008-10-28 11:26
原帖由 shawn122 於 2008-2-19 21:00 發表
泰國鱧的嘴超大的 ....好像會咬人的感覺..




沒錯,它把我的Y肥(路亞) 吞了.  

拔出時,尾鈎都斷在它的肚子裡 :@

不過我也把它喀了
作者: 白愁    時間: 2008-10-28 15:25
欸....怎麼都沒人來跟新資料阿@@

人家我在當兵阿@@
作者: 馬拉松小子    時間: 2008-10-28 23:22
還真多我沒看過的魚類
又上了一課囉
作者: 釣釣俠客    時間: 2008-12-26 15:45
好詳細的解說 這樣在釣魚上

就能得心應手了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0:19
馬  口  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台灣馬口魚在分類學上屬鯉科(Cyprinidae)、魚丹亞科魚類,俗名為山漣仔、一枝花、戇仔魚等,為初級性淡水魚,屬台灣特有種,除最上游之河源外,從河川的上游一直到受潮汐影響的河口附近皆有棲息,其中以河川中水流最緩之砂底或泥砂底的中游乾淨水域棲息量較多,因此也可以用來指示清淨水域的生物指標;再加上生殖季節的雄魚,其腹部、吻部、頭部下側、胸鰭、腹鰭均呈鮮紅色,極為豔麗,故可兼作食用與觀賞,因近年來在眾多釣者、遊客及特產店的競相濫捕下,族群量逐漸減少,且鮮少大型魚出現,是以本試驗即在進行台灣馬口魚之繁殖復育研究。

一、種魚之選別-選擇二齡以上且體表無外傷,體型壯碩,活潑好動之種魚,體長約10~15公分以上;雄魚選擇吻端佈滿追星,各魚鰭均呈鮮紅色為主,雌魚則選擇腹部膨大柔軟之特徵。

二、催熟- 在繁殖期(4 ~ 8月),以哥娜(Gona)荷爾蒙為催熟藥物其催熟劑量為每一公克魚體重,注射背部肌肉1Iu,連續注射2次,即移入繁殖池依雌:雄比例2:1放入。注射時為了避免傷到種魚,也可將荷爾蒙注射於餌料中加以餵飼,注射蝦體後直接投餵,使其藉由捕食而獲得哥娜之催熟效果。

三、繁殖環境-人工繁殖場之容器以大型水族箱(四尺以上)、FRP 桶及室外水泥池居多,在放入種魚前必須先將水泥池刷洗乾淨以避免病原侵害,用45 ×30 ×5公分鐵盤裝滿黑白磯砂平鋪於池底,注水後須用強力打氣,將池中水流模擬成溪水一般以助於產卵。      

四、人工繁殖-種魚催熟後放入池中,常會發現雄魚有追尾之行為,種魚在產卵前會用尾鰭將鐵盤中的砂石撥出於盤外,再將卵產於鐵盤磯砂上,當魚苗孵化後具有卵黃囊,經過1~2天後卵黃囊吸收完,鰭條與嘴巴發育完整即會游至水面進行索餌。

五、魚苗飼育-魚苗剛孵化出來時,因其體內尚有卵黃囊的存在故無須餵食,待孵化出魚苗約三天後其卵黃囊消失時,即可開始餵食,人工餌料為,蛋黃水加綠藻粉,初期幼苗第8天時魚體全長約1.0公分口徑約494.9µm,此時則仍以投餵蛋黃水加綠藻粉且可加上動物性浮游生物輪蟲隨成長逐漸改投豐年蝦(Artemia)、薄片飼料、浮性顆粒飼料,第45天魚體全長已長至3.0公分口徑約2000.0µm,投餵小型浮性飼料加蛆。

[ 本帖最後由 飛翔鳥 於 2009-2-7 10:26 編輯 ]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0:25
高山鯝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高山鯝魚,又名苦花魚,學名台灣鏟頷魚,俗稱苦花、苦偎、齊頭、齊頭威,泰雅族原住民叫牠蒂烈娜。分佈於全省各山地溪流,多棲於海拔三百到一千餘公尺的水域,主要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



魚體銀白色,背部蒼黑色。幼魚各鰭淡紅色,雄魚金黃色,雌魚各鰭深紅色,吻向前略突,口下位成橫裂狀,有一對不明顯的短鬚,下頷前緣薄而平直,有一層如鑿般的角質鞘。背鰭有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八枚、臀鰭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五枚;側線鱗片數目約在41~45枚之間。通常一年生魚體約10~12公分,其後越長越慢,五年魚可生長至三十公分左右,而根據文獻記載,苦花最大可達六十公分。苦花僅見於水溫低於二十度的河川上游,對水質要求頗高。

身長大約十五至二十五公分,屬體型大的溪釣魚種,以岩石縫的藻類及小昆蟲為食,經濟價值甚高。

阿里山區的溪流上游,如里家的里家溪、豐山的石鼓盤溪,大都規畫有保護區。成群的固魚在清澈的溪底自在悠游,陽光照射在魚麟上,經反射後成銀光點點,像是一顆顆流動的寶石,又名水中的螢火蟲,原住民因其味美及珍貴,以往僅供族內長老食用,故又稱長老魚。而其食用方法以「鹽烤」最好吃,在350度的烤爐中,苦花魚的鱗片會融成膠狀,因而封住魚肉保留其甜味,加上融化的內臟會使魚肉帶點微苦,非常非常的好吃苦花是真正的激流勇者,流線的體型和有力的尾鰭,使牠得以在湍急的溪谷裡活躍自如,加上中魚時強而有勁的拉力,讓許多溪釣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成為目前山溪釣的最走紅的對象魚喔!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0:31
溪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溪哥仔魚(Zacco pachycephalus)又稱為苦槽仔、闊嘴郎,是屬於鯉魚科,亞科魚類,在學界稱其為粗首,廣泛的生棲於河川的上中水域、淺瀨、深流、水庫、湖泊及溝渠等水域中。幼魚期為雜食性,刮食藻類,成長後轉為肉食性,喜食水中之水蚤、小魚蝦。

  溪哥仔魚體扁長,口大吻突出,口裂達眼睛之三分之ㄧ處下方,上下頷稍曲屈,整個看起來口器呈寬大,故有闊嘴郎之稱,體背側略呈灰綠色,體側及腹部呈銀白色。成熟雄魚體側有10條淺藍色之縱紋,雌魚不明顯,在繁殖期間雄魚有追星出現,臀鰭之鰭條末端游離呈條狀,成魚可以長至20公分,最大者可長至30公分。

  現今國人經濟條件大為改善,又加上政府實施週休二日,所以臺灣的山區觀光據點就變成為大家嚮往之處。而在山區的餐館中,草魚六吃、虹鱒、溪哥仔魚及河蝦,無形中也就變成桌上佳餚,其中溪哥仔魚和河蝦須自河川中捕捉,貨源有限、價格昂貴,且供不應求。所以,有業者已經開始從事溪哥魚的人工繁殖。

  溪哥仔魚養殖不只在臺灣有人從事養殖,筆者知道在越南的水庫旁看到也有業者從事溪哥仔魚養殖,溪哥仔魚在池塘中可以養到20∼25公分大,然後捕撈,經鹽烤後上桌,其味道之鮮味,堪稱一流,可以媲美香魚。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0:36
明潭吻鰕虎
【狗甘仔、苦甘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  名: Rhinogobius candidianus (Regan, 1908 )
分類歸屬: 鰕虎科 (Gobiidae )
台  名: 狗甘仔、苦甘仔
英  名: Common freshwater goby
說  明:   
雌性
自宜蘭到南投的河流都普遍可見,適應力強,體色呈暗橙色或棕色,部份個體體側有 6 ∼ 7 塊斑紋,腹都灰色,抱卵雌魚為暗藍色,頰部自眼球前方伸出兩條紅色紋,雄魚的紅紋較雌魚短,但吻部較為寬長,雌魚胸鰭基部有一暗色斑,雄魚此斑不顯或缺乏。
腹鰭癒合成吸盤狀,因此可棲息於激流中。性格兇猛,以小型水生昆蟲魚蝦等為食。築巢於石頭下方,雌魚產卵於洞穴頂部後,親魚會守候幼魚孵化,幼魚孵化後隨水流進入下游河口或海中,成長後再往上游回溯,除此種迥遊型態外,也有完全行陸封繁殖者。  




極樂吻鰕虎
【狗甘仔、苦甘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  名: 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 )
分類歸屬: 鰕虎科 (Gobiidae )
台  名: 狗甘仔、苦甘仔
英  名: Bar-cheek goby, Paradise goby
說  明:  
頭部特寫
全島各地河川湖泊均可普遍發現。頭部比例大,吻部與頰部數條橙紅色的蠕蟲紋為其特徵,體側各燐片後緣呈淡藍或白色,體側中央有一列 6 ∼ 7 個深褐色的斑塊,腹部灰白色,但成熟抱卵的雌魚則呈黃色。吻寬而鈍,腹鰭癒合成吸盤狀,但吸附能力較明潭吻鰕虎弱。
性格極兇猛,攻擊性強,以水生昆蟲魚蝦為主食,繁殖型態亦分為孵化魚苗入海後回溯的迥游型,與過程完全在淡水域進行的陸封型。在台灣產超過 10 種的吻鰕虎中,本種分布範圍最廣,也是唯一可在完全封閉的湖泊中繁衍不息者。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1:24
竹篙頭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類別  原生淡水魚類
學名  Hemibarbus labeo (Pallas, 1776)
中文名 唇 魚骨
中文科名 鯉科
英文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俗名 竹竿頭、真口魚
最大體長 40???A
簡介 喜歡生活於水流略急而寬廣水域的潭區中下水層,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層,在大雨過後,河水暴漲且變得混濁時,則較為活躍而到處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蝦或螺類等為食。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1:25
台灣石 魚賓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俗稱石斑 石賓 秋班  初級淡水魚 也是高溶樣魚
類 喜歡棲息在流水喘急的水域 例如急瀨 亂瀨 體色黃褐色中帶一
些黑 特徵是魚身上有七條黑色直橫帶紋 石斑南北二地有差 南部
石斑橫直班多為5-6條 石斑也是非常貪吃的ㄧ種魚 不過要注意的
是 在產卵石齊 是不可以食用的 會引起嘔吐 頭暈 現象 不可不慎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1:27
目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類別  原生淡水魚類
學名  Sinibrama macrops (Gunther, 1868)
中文名 大眼華 魚扁
中文科名 鯉科
英文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俗名 大目孔
英文俗名 大目孔
最大體長 20???A
簡介 居住在河川水流較緩的深潭附近,經常成大群地在水域的中下層活動。銀白的體色在水中是很好的保護性,可以矇蔽掠食者。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小魚、小蝦、藻類及植物碎屑為食。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1:45
烏尾冬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口湯鯉

Kuhlia rupestris

俗    名 烏尾冬

原住民語  Aonin

形狀特徵:

身體呈紡錘狀,口大且開裂至眼睛直下,體披櫛鱗,體上半部略呈黃綠色,有銀色光澤,體下半部為銀灰色,在背鰭臀鰭軟條及邊緣有黑色條紋,尾鰭上下葉後端各有一大形黑斑。

生態習性:

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在水量大的近海邊溪流,溯河能力強,可在山區溪流發現其蹤跡,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為食。

棲地分佈:

本縣分佈於花蓮溪水系(中、下游主流)、立霧溪水系(下游主流及卡噹溪)、和平溪。為東部地區特有,肉質細緻甜美,具經濟推展價值。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1:46
豆仔魚

台灣民間, 釣友或漁友習俗上是這樣分類的:

烏魚是成魚
烏仔魚是體型較小的烏魚
而豆仔更小當然是烏魚的幼魚

由此可見一般人主要以成魚體型的大小來作為分辨. 其實 [烏仔魚] 就是 [烏魚], 台灣養殖業者把放養在養殖池裡的烏魚通稱為 [烏仔魚], 來用以區別在海裡所捕獲的大 [烏魚]. [烏仔魚] 因為是養殖魚, 體型無法跟野生烏魚般大, 又如想取用其卵, 則須養 2~3 年之久, 成本不划算, 所以養殖烏魚多為食肉用途. 烏魚 及 豆仔魚外觀上的差異見下圖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種 [鯔科] 屬 [鱸目鯔亞目], 全世界共17屬66種, 台灣有5屬10種以上
其分布廣, 熱帶到溫熱帶海域皆有, 有些品種在河口, 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棲息. 少數的品種進入淡水的水域中, 像淡水河到永和景美一帶皆可發現它們的蹤跡. 記得去年 (95) 十, 十一月中的新聞報導嗎?民眾發現新店溪秀朗橋至中正橋一帶水面有魚類死亡, 其中烏魚佔很大比重
鯔科代表魚就是 [烏魚], [烏魚] 卵很大可加工為 [烏魚子] 又稱 [正鯔], 除了正鯔可以長到最大1公尺體長之外, 其餘的汙鰭鯔, 粒唇鯔, 大鱗鯔... 等十幾種鯔科家族成員, 都是成長體形不如正鯔的 [豆仔魚]. 豆仔魚分布在紅樹林, 沙石海域, 河口, 河道, 漁港, 堤防, 岬角.... 等一年四季都可發現
烏魚 (正鯔) 每年冬至過後, 由北方南下洄游經過台灣海峽至南台灣產卵. 它在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 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生活, 隨著成長而游向海洋
傳說豆仔魚是指回頭烏(台語有稱為倒頭烏)在冬至南下洄游旅程, 因沒跟上潮水隨其他魚群離開海域. 而後游進河口, 港灣. 繼而在地繁殖. 這些回頭烏小魚因在淡, 海交接處生活習慣了. 就漸漸成為 [在地魚] . 這些小烏魚 - - - [豆仔] 一代接一代的繁延, 又因生長的環境與習性不同於以往的海洋, 長久下來產生了質變量變. 台灣市場在賣的豆仔魚絕大多數為 大鱗鯔 (俗稱 塭豆仔)


兩種是完全不同的魚,只是體型很像而已
兩種魚在魚苗的時候是很難分辨的
如果兩種魚都是成魚的話,豆仔魚約十幾兩而已,烏魚約三斤左右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7:21
鯽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文名稱: 鯽魚
英文學名: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命名者: Linnaeus
科名: 鯉科
俗名: 鯽仔(黑鯽)
特徵圖片:  
形態特徵: 體短而高,前半部弧形,腹部圓形,頭短小。口端位。無鬚。下咽齒一行。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背鰭基部較長,背鰭第三根刺較弱,後緣鋸齒細而密。體呈黑褐色,腹部銀白或淡黃。各鰭黑灰色。
習性: 廣溫性魚類。以水草雜生與泥質淺水域最多。生性敏感而警覺性高。為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則以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毒性: 是膽毒魚類,但鯽魚個體小,膽更小,一般人不會吞服鯽膽治病。
可否食用: 可
分佈時節: 產卵期3月到6月。
地理分佈: 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早期移民即引進至台灣。目前台灣西部溪流中、下游與湖泊、溝渠均有分布。在淡水養魚縣市的水庫、養殖場皆有。
尺寸大小: 市場體型都在300克(半台斤)為多。
漁業利用: 肉性平,味甘,弁鈰殿囮Q濕、和中開胃活血通脈、利水消腫。鯽、冬蟲草熬湯飲,治產婦無奶。鯽、豆腐煮水飲,治麻疹。
常見的料理方式: 酥鯽魚、乾燒鯽魚、豆瓣鯽魚、荷花鯽魚、芙蓉鯽魚、奶湯鯽魚、汆蛤蠣鯽魚、清蒸鯽魚、絲瓜鯽魚湯、香菇鯽魚。  
營養價值: 每100公克含有熱量134大卡、水份70.3公克、蛋白質19.6公克、脂肪4.2公克及微量礦物質。
作者: 飛翔鳥    時間: 2009-2-7 17:22
以上魚種 一隻香.苦花.溪哥.苦甘仔.竹篙頭.石賓.目孔.鯽魚
為本人拿八工竿.溪釣常見之魚種
而烏尾冬.豆仔魚是再出海口.半鹹淡的水域裡面常遇到的
其他淡水魚種如 福壽.鯉魚.咕呆等等不同做釣方式魚種
由擅長池釣.路亞的釣友另為整理較為妥當~

(一個小時只能發5帖.這樣下去不知道要搞到哪時候.....)
作者: 兩斤刊吉    時間: 2009-5-26 21:15
從沒見過的魚不少真是增長見聞
作者: 辰仔    時間: 2009-5-31 00:47
感謝分享喔    對我這個新手來說  受益匪淺呢
作者: 南投阿福    時間: 2009-8-20 01:37
超酷的~~我就是找了這麼久就是要看這個~^^~ 感謝大大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2 23:44

學 名 : Parasilurus asotus
■俗 名 : 鯰 仔
■英 名 :Chinese catfish 、Mudfish

  鯰魚之體型與塘虱魚相似,二者之區分主要在於背鰭,鯰魚背鰭小,塘虱魚背鰭大且長。屬於溫水性魚類,攝食動物性餌料,雌魚成長頗速,且大型魚均為雌性,具養殖價值,雄魚體型小不具養殖的價值。其肉質細嫩鮮美評價甚高,近年來由於鰻線奇缺,頗多養鰻池閒置,若選 1~2口養鰻池來飼養鯰魚,則既可維護養殖設施、增加收益,又可自行繁殖種苗供養殖所需,有助於降低養殖成本,不失為可行之方法。

  鯰魚喜棲息於泥底,以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為餌,有時也吃些細碎水草。具夜間活動習性,成魚捕食小魚及甲殼類等,一口吞食之。鯰魚性貪食,殘食性強,所以在養殖期間要注意充分供給餌料並適時予以篩選大小,分開飼養,如此才能提高活存率與育成率。

二、繁殖特性

  本省鯰魚人工繁殖多半在春天及初夏實施,由於南部地區氣溫較高,鯰魚較早成熟,因此其繁殖盛期在2~3月間,而中、北部則在4~5月。種魚要選擇生殖腺發育成熟者才能獲得優良的卵子和精子,得以順利實施人工繁殖。繁殖時種魚以2~3尾雌魚配1尾雄魚為宜。鯰魚飼養2年以上就具 繁殖的能力,成熟之種魚可以輕易地鑑別出雌、雄。雌魚體型較雄魚大,體表黏液多且光滑,下腹部鼓出且柔軟,用手輕壓腹部有青綠色卵粒 產出。雄魚體表黏液較少,軀體較狹小,下腹部平坦且較硬;在生殖孔方面,雌魚稍呈橢圓而突出,雄魚則較狹小稍長 。


繁殖期
雌魚年齡
雄魚年齡
雌魚體型
雄魚體型
抱卵數
雌雄比
2~6
4~5
2~3
20~30公分
600g
400g
5~6
100萬粒
1雄配2~3

三、繁殖方法

  催熟前先摘取和雌鯰魚同體重之腦下垂體,以研磨器磨碎後加入0.5c.c之生理食鹽水及可助能或哥娜等性激素﹝種魚每公克之使用量為1.5IU﹞製成混液,再以此液加以注射該催熟之種魚1~2次,以達到成熟的目的,便於採卵。採卵時,首先用紗布包裹雌魚,魚背靠掌心,腹部朝外,用右手自腹部向肛門推擠,將卵粒產到乾淨的容器內。同時迅速解剖雄魚腹部,取出位於腹腔兩側之精巢﹝為鋸齒狀呈黃白色﹞,用剪刀剪碎、置於研磨器內研磨並加入生理食鹽水做成精漿後,倒入放卵粒的容器內,用羽毛攪拌均勻並注入少許清水使卵粒受精。

四、種苗培育

  孵出之仔魚3天內靠卵黃囊供應養分,第4天起需投餵輪蟲、水蚤等動物性浮游生物。育苗池需有打氣設備、少量注水並勤於清除池底之殘餌。1 星期後,移至魚苗池並投餵水蚤和絲蚯蚓,然後逐漸改餵混合魚漿之鰻魚飼料或粒狀浮性飼料,每天投餵3~4次。如管理良好,飼育1個月後長 可達到3~4公分。在鯰魚苗之飼養管理上需注意的是如餌料供應不足,易造成殘食的現象,所以必需生產大量的天然餌料以供攝食。另外,由於 雄魚成長較雌魚慢且體型亦小,無飼養價值,因此當魚苗長至6~9公分時,應予以篩選,將小型之雄魚淘汰,僅留雌魚繼續養殖,以提高經營效 率。

五、養成時間

中型苗(2~3吋)飼養6~7個月可達上市體型。
資料來源:http://www.aptcm.com/fish/km.nsf ... 13C723?opendocument



[ 本帖最後由 彰化阿楓 於 2009-9-3 00:16 編輯 ]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0:06
標題: 回復 #44 寶裕 的帖子
臭肚魚俗稱象魚
北海岸冬季藻餌磯釣的三大主角之一,因腹內有一股藻食魚特殊的臭味而得名,  這也是一般藻食魚類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釣得此魚,而以冬季時所釣獲之魚體較大,臭肚魚也是最守時的魚類,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釣友以麵粉加魚精粉和水揉粒釣之,近年來東北角釣友則以南極蝦為主要餌料,每年的暑假開始掀起釣臭肚魚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群在北海岸出現,然後沿著海岸往北向基隆移動,魚體也越來越大,中秋過後便開始在龍洞出現,並且仍然持續北移,及至成魚。

釣場方面以生長海藻的海蝕平台最佳,以晴天小浪水清澈為垂釣的理想條件,海水一但混濁魚就不再吃餌。

知名釣場:
石滬角、野柳、淡金公路沿線、龍洞、鼻頭角、澳底、和平島、八斗子、萊萊鼻、鶯哥石、和美、火炎山、福隆、石城、大里......等。

[size=-1]Note:由於臭肚的刺不但鋒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因此抓魚時要特別小心,最好用腳踏著再解鉤,若不慎刺到可用熱水敷,水以不燙傷皮膚為準越熱越佳,燙約半小時左右毒性應得以解,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熱可以破壞毒素,這也是為什麼臭肚魚煮熟後就沒有毒了道理是一樣的。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 ...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4&Itemid=91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0:39
標題: 白毛
[attach]19189[/attach]白毛學名蘭勃舵魚,北海岸冬季藻餌磯釣的三大主角之一,每年11月到三月為主要釣期,每日晨昏或夜釣為最佳時機,白毛主要活動範圍在長有海藻的礁岩區,  常在充滿泡沫的浪腳處成群覓食,尤其白色泡沫越多越廣處,機會越高,再加上腳白菜越多的地方就越有利,一般而言若是有魚的話,一下竿白毛會立刻來就餌,若是連下三竿都沒有魚訊的話,就可以考慮換位置了,另外腳白菜的鉤法也是一大學問,其方法是將鉤子由將腳白菜的尾端鉤過去,再將鉤尖處的腳白菜對折,在將鉤尖剛好穿過對折處僅露出些許鉤尖。 白毛也是冬季磯釣中公認釣起來最刺激最過癮的,因為牠終日活動於海浪區,泳力一流,除了上鉤時的左右衝刺外的強大爆發力外,牠的硬嘴及大門牙更是魚鉤魚線剋星,除了釣鉤不容易鉤牢之外,釣線也很容易被牠的利齒咬斷,所以一般釣者都加綁一段防咬線在釣鉤處,來防止斷線,但是這並非最理想的方法,一般防咬線在一兩尾上鉤後就嚴重的受損,常在最緊要的關頭反而意外的斷線,所以有釣友建議根本解決的方法就是用長柄的魚鉤,保證咬不斷。
[attach]19190[/attach]

冬季釣白毛在東北角一般都使用腳白菜及鹿角菜為餌,腳白菜狀似小型之海帶(下圖左),花東沿海或南部亦有釣友使用鹿角菜為釣餌,總之入鄉隨俗,腳邊長出的就是最好的,嫩的選一片做餌(下圖右),剩下的切成細末做誘餌用。

  [attach]19186[/attach]  [attach]19187[/attach]

鹿角菜生長於風浪沖刷之礁岩上藻體紫紅色,軟骨質呈二叉分枝狀(如下圖)挑選鮮嫩部分從主幹來回鉤上即可,殘餘可作誘魚之用
[attach]19188[/attach]
知名釣場:和平島、水湳洞、龍洞、鼻頭角、澳底、和美、馬崗、萊萊鼻、鶯哥石、烏石鼻、三仙台、石梯平、後壁湖.....等。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3&Itemid=90

[ 本帖最後由 彰化阿楓 於 2009-9-3 00:44 編輯 ]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0:48
[attach]19191[/attach]石斑魚為四季皆可釣的魚族,夏季為旺季,牠通常棲息於海底,偏愛礁岩地區及水底有消波樁或沉船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牠才容易找到藏身的洞穴,石斑魚的主要食物有蝦,蟹,小魚等,幾乎什麼能吃的都不放過,尤其是海鰻餌更是對石斑魚有致命的吸引力,其次則為炸彈魚片。

石斑魚有鑽洞的習性,一中鉤便立刻死命的往水底的洞穴或凹陷處鑽,一但鑽入就很難再拉動牠(註一),所以釣中此魚,迅速的拉離海底為第一要務,因為海底是石斑最能發威的地方,一但遠離海底石斑魚就只能作困獸之鬥,牠無法如同其他魚類般的在水面頑抗,因為水壓的關係,石斑魚到了水面多半已無反抗的餘地了。

石斑魚的釣組如圖,此為一般沉底磯釣的通用釣組,對其他的魚族亦適用,所以有關沉底磯釣其他魚族的釣技就不再另外介紹,用釣竿將釣組用力向外海拋出,待鉛塊沉海底後再將釣線收緊,並將釣竿置於竿架上等待魚訊,因為釣線是繃緊的,因此一但有魚兒咬餌,力量會立刻由釣線傳到竿頭,造成竿頭抖動,再由竿頭抖動的的幅度判斷魚兒是否已經中鉤。
[attach]19192[/attach]
註一:[size=-1]魚兒一但鑽洞要如何應付呢?一般的老釣手是這樣做的,將釣竿放平與伸往海底的釣線呈一直線,並將釣線收至如琴弦般緊繃,再用手指頭如彈琴般似的撥動釣線,如此線那頭的魚兒將會感到疼痛而離開洞穴。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 ...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6&Itemid=94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1:01
標題: 黑鯛
[attach]19193[/attach]海水魚中較難釣的魚種,數量龐大而且遍佈全島,幾乎有海水就有牠的蹤跡,但是要釣到牠可得要花一番功夫,什麼秘笈,什麼絕招比比皆是,合不合用就只有各人自己心理有數了。
[attach]19194[/attach]
黑鯛的主要食物有蝦、海虫、海藻.....幾乎什麼能吃的都行,最佳必殺餌為活沙蝦,其釣組如圖,這是屬於一般通用的釣組,較細與較長的子線為其重點,筆者曾經做過實驗準備兩組散尾釣組(上方右圖),一組為子線35cm 另一組為子線8 cm,實際測試一下子線長短對釣黑鯛的影響力,結果非常的明顯,長線釣組會有黑鯛上鉤,短子線這一組則不斷釣上一些雜魚黑鯛就是沒有半隻,由此可以看出黑鯛的刁鑽習性,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用在釣黑鯛上也蠻貼切的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第IV或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灰黑色而且銀色光澤,有若干不太明顯之暗褐色橫帶;側線起點近主鰓蓋上角及胸鰭腋部各一黑點。除胸鰭為橘黃色外,其餘各鰭均為暗灰褐色。
棲所生態:
屬於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喜棲於砂泥底之內灣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以底棲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為食。幼魚期全為雄性,到3-4年生才轉變為雌性。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強。
資料來源:
1.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 ... n=Monotaxis&spe=grandoculis
2.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 ...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7&Itemid=138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1:05
標題: 沙梭
[attach]19195[/attach]端午過後天氣正式進入盛夏,又開始進入釣沙梭的季節,沙梭一般約10公分長,手指般粗細,最大者可達20公分,習慣成群覓食,平時將身軀藏在沙中,僅露出一對眼睛等待獵物上門,就餌時是一衝而出,大口一咬掉頭就走,所以小小的魚體卻能使竿頭傳回強烈的震動。天氣越熱沙梭的釣況就越佳八月為其旺季,沙梭的釣場舉凡沙質海岸都有牠的蹤跡,垂釣時應選擇水清的沙灘下竿,浪濤太大水色混濁時魚兒便回到深海,自然也就釣不到了。

[attach]19196[/attach]釣沙梭可用12~15尺載鉛2~2.5 兩的的灘釣竿或磯釣竿,10磅母線,2~3 兩鉛垂,釣組一串10餘枚魚鉤,拋投出50公尺以外,待鉛垂沉底後,再用如"烏龜爬"一般的速度慢慢的收線,魚訊常在捲回時出現,有魚訊時不要馬上急著收線,稍待一會再收,很可能還會有其他同伴一塊上鉤,所以經常一起竿都是一大串的魚獲,有時還會有花身仔,或金錢仔伴隨釣獲。筆者習慣使用天平釣法,使釣組能夠隨浪潮漂曳,增加魚兒就餌的機會。漲潮時最後一鉤宜加一咬壓鉛避免纏線。

沙梭的主要食物是海虫,其中又以紅海虫較佳,其釣組如圖。
台灣各釣場:八里、金山,頭城、白沙灣、金沙灣、澳底、北關、福隆、萬里、八里、永安魚港、許厝港、將軍鄉、青鯤魚身、馬沙溝....等。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 ...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2&Itemid=100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1:17
標題: 鶴鱵魚 ,水針魚
[attach]19197[/attach]鶴鱵魚北部俗稱青旗,顧名思義外型就像是一尾縮小型的旗魚,長長的嘴,細細長長的身軀,許多人將牠誤認為水針其實是不正確的,夏季為釣此魚的旺季,通常出沒於水深超過20米的礁岩區,以釣浮游魚的方法來說,鶴鱵魚應該算是最標準的浮游魚了,因為牠們永遠都是貼著海面悠游著,不像其他的魚種,水面釣不到,放深點也許就釣到了,鶴鱵永遠都放一尺深左右,放深了反而釣不到,這種魚異常貪婪,見到餌毫不猶豫的就衝過來吃,常常可看到牠們在遠遠的海面上凶猛的搶食,有時甚至將魚餌或浮標搶到飛出海面,可見其兇悍性,但是因為牠有一隻長長的嘴,所以有魚訊時不要立即揚竿,稍待一會,你將會看到浮標很快速的往旁邊移動,或是完全沉入水中不再浮現時,此時大力揚竿,就手到擒來了,垂釣時機一般以小潮,長潮較恰當,因為浪一大魚就不進來了,天一亮就可下竿,天一黑就消失無蹤,所以垂釣時間必須掌握好。一般饕客都嫌鶴鱵魚味腥,但是恆春半島居民將鶴鱵的兩側抹上鹽巴晒乾後用火慢烤,佐酒滋味可是一流的。
[attach]19201[/attach]
鶴鱵魚的魚餌易以魚類為主,如秋刀魚,苦蚵仔,青鱗仔.....等,以整尾鉤上效果較佳,所以買餌時最好選擇大小適中的為宜,此種魚上鉤後會跳出海面在海面翻滾,或者像旗魚般的在水面上扭動身軀,極具美感,是非常有趣的磯釣魚種,釣組如圖,奮力拋出後,或逐波而流,或緩緩收回,魚訊非常明顯。

知名釣場:龍洞、鼻頭角、澳底、瑞濱、水湳洞、和平島、八斗子......等。

[size=-1]Note:鶴鱵的釣組,釣法及釣場與白帶魚幾乎完全相同,其相異處為
1. 白帶魚為夜釣,鶴鱵魚為日釣,因此釣完青旗接著釣白帶魚正好銜接,由於夜釣所以必須加裝夜光棒。
2. 釣白帶魚以大,中潮較佳,釣鶴鱵魚則以小潮較合適。
3. 鶴鱵魚釣棚較淺約1~2尺,白帶魚則吃水較深,通常由水面到10尺或20尺都可釣獲。


[attach]19199[/attach]中秋過後北濱沿海就進入磯釣浮游魚的季節,首先上場的先頭部隊就是水針魚(俗稱補網師),  水針魚屬於表層水域的魚種,尤其是魚群報到時,滿海面都是,即便是老手也會釣的應接不暇,水針魚的釣況完全跟著潮水進退,大潮最佳,中潮次之,每天以滿潮前一小時為最高潮,北海岸由北關到萊萊之間都是水針魚的最佳釣場,尤其在陰曆年前魚體最佳。

[attach]19200[/attach]魚餌以蝦肉最佳,使用前最好用鹽略醃過,使肉質較結實,利於遠投,若裝誘餌籠時,可以南極蝦為誘餌。

北部各釣場:萊萊鼻、鶯哥石、東澳港、烏石鼻.賊仔澳...等。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0&Itemid=98

[ 本帖最後由 彰化阿楓 於 2009-9-3 01:18 編輯 ]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01:39
[attach]19205[/attach]
黃雞魚屬魚吃餌較深的浮游魚,每月大,中潮的日子最常靠岸,其中又以滿潮前後一小時釣況最佳, 魚群一到就不會有空鉤的,但是魚訊來的快去的也快,潮水一過魚群立刻遠去,再釣也是徒然,釣黃雞魚可用蝦肉或南極蝦為餌。 黃雞魚的釣組如圖,最普遍的釣組結構均有裝誘餌籠,尤其在魚群數量不多時更有其必要性,垂釣時釣組盡量貼近海底。
[attach]19206[/attach]
知名釣場:水湳洞、八斗子、和平島、野柳、龍洞、萊萊鼻、鶯哥石、賊仔澳......等。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9&Itemid=97

[ 本帖最後由 彰化阿楓 於 2009-9-3 01:41 編輯 ]
作者: 嘉義牛仔    時間: 2009-9-3 09:31
標題: 回復 #1 白愁 的帖子
上了一門超值的課程 !

想問問白愁大 . . . po了這麼多有關於魚的文章 !

依您的經驗 , 最享受與哪種類似的魚搏鬥最為有快感呢 ?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14:44
[attach]19219[/attach][attach]19220[/attach]
粗皮鯛俗稱倒吊屬於刺尾魚的一種,冬季磯釣的主要對象魚之一,顏色豔麗尾柄兩側的一對彎刺,是此魚的註冊商標,平時是內縮著的,遇到敵人侵襲時便伸張開來嚇阻敵人,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粗皮鯛還有另一大類,叫作天狗鯛,也就是一般人口中稱的黑豬哥俗稱正吊,據討海潛水者的觀察,正/倒吊之名應該是來自魚的睡姿,顧名思義倒吊應該是倒吊著睡的,另外!釣過此魚的都應該會奇怪,粗皮鯛的皮其實並不粗,倒是黑豬哥,披著一身著如砂紙般的粗皮,卻反而被稱為天狗鯛,這樣的命名實 在給人一種名不符實的感覺。
[attach]19221[/attach]
粗皮鯛在冬季以藻類為食,吃餌非常利落,浮標"刷"的就沉入水中,毫不拖泥帶水,在冬季磯釣時常常與黑毛參雜釣獲,但是身價卻始終不如黑毛,倒是拉力卻始終令人津津樂道,比起黑白毛是毫不遜色,粗皮鯛由上鉤的第一刻開始,就一個勁的往海底或外海衝,如果釣中的是大尾的話,只聽見捲線器唧.....唧......的叫著,一股勁的不停出線,這時如果不能儘快將魚拉回頭的話,這尾魚就八成沒望了,因為魚線被魚拉著在海底亂竄,鑽沒有兩下,鐵定被銳利的岩石割斷, 所以能否及時將魚拉回頭是得手與否的關鍵。

[size=-1]Note1:跟黑毛一樣有鑽洞的習性,所以垂釣時盡量不要讓牠有機會鑽洞,不過如果真的被牠鑽到洞理的話,也還有希望,只要把線放鬆,一會黑毛又會從洞理跑出來,若是粗皮鯛鑽進洞理,要牠出來可就難了。
Note2:因此魚味道較腥,所以比較不受饕客歡迎,但是有細心釣友發覺將此魚放血可去除腥味,作法是在魚腹與鰓之連接處
[size=-1](魚嘴後方)[size=-1]用刀切斷,血流乾後就比較沒有腥味了。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 ...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1&Itemid=88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14:48
標題: 粗皮鯛
[attach]19222[/attach][attach]19223[/attach]
粗皮鯛俗稱倒吊屬於刺尾魚的一種,冬季磯釣的主要對象魚之一,顏色豔麗尾柄兩側的一對彎刺,是此魚的註冊商標,平時是內縮著的,遇到敵人侵襲時便伸張開來嚇阻敵人,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粗皮鯛還有另一大類,叫作天狗鯛,也就是一般人口中稱的黑豬哥俗稱正吊,據討海潛水者的觀察,正/倒吊之名應該是來自魚的睡姿,顧名思義倒吊應該是倒吊著睡的,另外!釣過此魚的都應該會奇怪,粗皮鯛的皮其實並不粗,倒是黑豬哥,披著一身著如砂紙般的粗皮,卻反而被稱為天狗鯛,這樣的命名實 在給人一種名不符實的感覺。
[attach]19224[/attach]
粗皮鯛在冬季以藻類為食,吃餌非常利落,浮標"刷"的就沉入水中,毫不拖泥帶水,在冬季磯釣時常常與黑毛參雜釣獲,但是身價卻始終不如黑毛,倒是拉力卻始終令人津津樂道,比起黑白毛是毫不遜色,粗皮鯛由上鉤的第一刻開始,就一個勁的往海底或外海衝,如果釣中的是大尾的話,只聽見捲線器唧.....唧......的叫著,一股勁的不停出線,這時如果不能儘快將魚拉回頭的話,這尾魚就八成沒望了,因為魚線被魚拉著在海底亂竄,鑽沒有兩下,鐵定被銳利的岩石割斷, 所以能否及時將魚拉回頭是得手與否的關鍵。

[size=-1]Note1:跟黑毛一樣有鑽洞的習性,所以垂釣時盡量不要讓牠有機會鑽洞,不過如果真的被牠鑽到洞理的話,也還有希望,只要把線放鬆,一會黑毛又會從洞理跑出來,若是粗皮鯛鑽進洞理,要牠出來可就難了。

Note2:因此魚味道較腥,所以比較不受饕客歡迎,但是有細心釣友發覺將此魚放血可去除腥味,作法是在魚腹與鰓之連接處
[size=-1](魚嘴後方)
[size=-1]用刀切斷,血流乾後就比較沒有腥味了。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1&Itemid=88
作者: 彰化阿楓    時間: 2009-9-3 14:51
標題: 粗皮鯛
[attach]19225[/attach][attach]19226[/attach]
粗皮鯛俗稱倒吊屬於刺尾魚的一種,冬季磯釣的主要對象魚之一,顏色豔麗尾柄兩側的一對彎刺,是此魚的註冊商標,平時是內縮著的,遇到敵人侵襲時便伸張開來嚇阻敵人,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粗皮鯛還有另一大類,叫作天狗鯛,也就是一般人口中稱的黑豬哥俗稱正吊,據討海潛水者的觀察,正/倒吊之名應該是來自魚的睡姿,顧名思義倒吊應該是倒吊著睡的,另外!釣過此魚的都應該會奇怪,粗皮鯛的皮其實並不粗,倒是黑豬哥,披著一身著如砂紙般的粗皮,卻反而被稱為天狗鯛,這樣的命名實 在給人一種名不符實的感覺。
[attach]19227[/attach]
粗皮鯛在冬季以藻類為食,吃餌非常利落,浮標"刷"的就沉入水中,毫不拖泥帶水,在冬季磯釣時常常與黑毛參雜釣獲,但是身價卻始終不如黑毛,倒是拉力卻始終令人津津樂道,比起黑白毛是毫不遜色,粗皮鯛由上鉤的第一刻開始,就一個勁的往海底或外海衝,如果釣中的是大尾的話,只聽見捲線器唧.....唧......的叫著,一股勁的不停出線,這時如果不能儘快將魚拉回頭的話,這尾魚就八成沒望了,因為魚線被魚拉著在海底亂竄,鑽沒有兩下,鐵定被銳利的岩石割斷, 所以能否及時將魚拉回頭是得手與否的關鍵。

[size=-1]Note1:跟黑毛一樣有鑽洞的習性,所以垂釣時盡量不要讓牠有機會鑽洞,不過如果真的被牠鑽到洞理的話,也還有希望,只要把線放鬆,一會黑毛又會從洞理跑出來,若是粗皮鯛鑽進洞理,要牠出來可就難了。

Note2:因此魚味道較腥,所以比較不受饕客歡迎,但是有細心釣友發覺將此魚放血可去除腥味,作法是在魚腹與鰓之連接處
[size=-1](魚嘴後方)[size=-1]用刀切斷,血流乾後就比較沒有腥味了。
資料來源:http://www.nidify.com/fishing/in ... 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2&Itemid=89
作者: 高雄小月月    時間: 2009-9-9 11:16
真是不錯的文章啊
又讓我認識了很多魚跟釣餌的用法
真是感激不禁啊
作者: 華仔    時間: 2009-10-3 16:38
獲益良多!!
感謝前輩們詳細解說
讓我們學釣魚可以先認識魚
作者: 小小路亞    時間: 2009-10-8 00:00
標題: 回復 #30 白愁 的帖子
超棒的  身為新手的我 改謝您的無私分享  很有價值!!
推~~~~~
作者: 小小路亞    時間: 2009-10-8 00:00
標題: 回復 #30 白愁 的帖子
超棒的  身為新手的我 改謝您的無私分享  很有價值!!
推~~~~~
作者: 小小路亞    時間: 2009-10-8 00:01
標題: 回復 #30 白愁 的帖子
超棒的  身為新手的我 改謝您的無私分享  很有價值!!
推~~~~~
作者: 西屯阿福    時間: 2009-10-11 08:03
感謝大大用心整理後無私的分享
作者: 黑輪小黑    時間: 2009-12-13 19:47
感謝你大大~~~~真的授意兩多
作者: weikuo    時間: 2010-1-6 09:19
多謝分享 實用資訊 對小弟很有幫助
作者: 龍劍少    時間: 2010-3-20 09:55
爽~~~~看了好多魚~~~沒去釣~~~
看了也爽~~~哈哈~~~感謝
作者: 八德阿翔    時間: 2010-6-3 18:38
大大分析的好仔細喔~
作者: chienyu    時間: 2010-8-21 22:48
真的上了寶貴的一課,喜歡它、認識它、釣到它
作者: 撞牆期    時間: 2010-12-10 00:08
謝謝分享 又多認識了好多魚類
作者: 撞牆期    時間: 2010-12-10 00:09
謝謝分享 又多認識了好多魚類
作者: 翁偉    時間: 2011-1-29 16:24
真詳細 感謝大大無私奉獻
作者: 學釣ㄚ治    時間: 2011-5-8 00:39
哇!好多的魚類的照片以後就認的出來,感謝大大
作者: denniskr    時間: 2019-12-1 22:48
感謝大大分享!獲得不少知識,獲益良多!




歡迎光臨 釣蝦釣魚降龍會 (https://www.vanquishloong.com/vanquishloon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