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接繼方式有不同的考量... 以黑吉竿來看,尾一接尾二比較常見並繼而菲印
籠繼,其它節常見的是印龍繼、並繼... 石鯛竿從尾一到手柄節都是印籠繼。
多節的前打竿、落入竿,幾乎都是振出式... 路亞竿最常見的是逆並繼然後是印
籠繼最後才是並繼.... 歐美廠印籠繼很少見...
印籠繼中間的那個素材是實心的或是很厚的管材,為何??
並繼、逆並繼有些差異,又為何??
大家討論一下差異性、優缺點吧!!
並繼
逆並繼
印籠繼(一)
印籠繼(二)
振出
印籠繼... 我一開始接觸到的時候也是以為是瑕疵哩.... 後來到處去逛釣具店才問到答案...
然後再交叉比對確定答案.... 接起來的時候,中間那一段是正常的... 哈哈哈~~~
我也有硬塞拔不出來的經驗,也好在有那次經驗才讓我找到一個拆解插太深或抽太出來的法寶,請看下圖.... 束竿帶,一邊是魔鬼氈,一邊是黑色止滑膠,很好用~~~
言歸正傳,來說說印籠繼吧!! 先聲明~~ 我所提到的一部份是看日本雜誌、網站,
一部分是去常有很多釣友泡茶聊天釣具店問來的,一部分是自己比較、分析得到的
資訊,如有錯誤,請海涵指導...
先看圖吧~~~ 我就手上的釣竿用游標卡尺量測出來的... 圖是我自己的....
會用到印籠繼的情況我觀察出來有這幾種...
一、外徑相當的管材接繼
二、內徑較小的厚管材接繼
三、調性、曲度的追求
四、強度
五、美觀
上述第一項我起先說,先看上面的二張圖,兩相接繼的管材的外徑都差不多,並沒有
一方的外徑等於或小於另一方的內徑,這樣的管材接繼大多會用印籠繼,如果不用印
籠繼,圖一左邊那一節的內徑就不是4.25而是5.7~5.9變成逆並繼,圖二左邊那一支外
徑就不是7而是4.55變成並繼,那二圖左邊的那一節會變多粗或是多細??會符合調性與
工作強度嗎?? 這需要探討。
第二項,直接觀察石鯛竿,看看並繼石鯛竿的諸元,長度跟我們前打竿差不多,元
徑跟前打竿也差不多,但是管壁超厚,也就是內徑跟外徑相比相對的小,如果要做
成並繼需要磨多少的纖維,接起來會有一個崁,可能會形成一個弱面,就像我們把
竹筷穿過竹管彎折,從交界處裂斷一樣,逆並繼一樣會有這樣的種況。 然後,相
接繼的厚管外徑相當,也就是說如果他們連在一起,那個斷點的弧度會是連貫的,
現在切斷,如果中間用一個實心或是極厚管材相聯接,而這材料可以提供未切斷時
的應力、彎曲度,那這個接點強度就夠、弧度也漂亮!! 有的大大可能會想說會不會
容易斷,會用印籠繼,中間的材料會有一定的粗細與厚度,太細的中間才是很難達
到所需強度,然後插入的深度都相當深,剩下的距離短就更難折斷,像是10公分筷
子容易折斷,五公分筷子呢?? 折折看就知道了...
調性跟曲度追求,在v-join之前或是各廠還沒有辦法消除接繼死角問題時,印籠繼是
比較完美的方式,再來調性,最完美的曲度或調性是一整支,外徑有落差情況下,
每節的變形度就會有很大差異,那就不要讓它有落差呀!! 怎麼接?? 就是印籠繼了!!
強度,剛剛提過了,不多說,中間材我手頭上的黑工的是實心碳纖棒,gama黑吉竿
及sage的飛繩竿、boron材質的路亞竿都是用比被接繼的管材厚上一倍以上的碳纖管
,以前提過實心的比空心的強、厚管比薄管強。
美觀,這是在日本鯽魚的裝備中看到的,尤其是竹製竿掛,幾乎全部都是印籠繼,有
做過和竿的大大都知道,竹材厚得要命,一個竿掛有時候是二本繼有時候是三本繼,
要怎麼接?? 又要看起像是一整根的....並繼會有崁,振出更別傻了... 又回到前面說
的,連結外徑相當的管材囉....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