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蝦釣魚降龍會

 找回密碼
 加入我們無私分享




公益廣告:要省錢!戒菸直接省很大!發達最快第一步
樓主: 白愁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收起左側

各種魚的習性

[複製鏈接]
31
發表於 2008-2-19 21:00:34 | 只看該作者
泰國鱧的嘴超大的 ....好像會咬人的感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釣魚 釣蝦 美食 電影 旅遊 購物 水族 遊戲 特價 戶外活動 團購 攝影 住宿
32
發表於 2008-4-25 11:40:14 | 只看該作者
淡水魚的種類太多了
要了解習性
就要像白愁大一樣
有耐心的研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發表於 2008-4-26 00:26:33 | 只看該作者
是阿,魚我真的不太會分!!

看來要找時間磨練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發表於 2008-5-11 21:44:37 | 只看該作者
好詳細的說明...了解魚的習性對釣魚會有更大的進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發表於 2008-6-4 12:17:45 | 只看該作者
認識了好多魚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發表於 2008-6-9 21:11:39 | 只看該作者
似乎   翻閱到百科全書

好詳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發表於 2008-6-11 16:30:0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又多認識了好多魚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發表於 2008-7-7 17:05:48 | 只看該作者
看到眼花了!
感謝大大用心提供..
知識瞬間吸收不少
就待實際搞搞,累積經驗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發表於 2008-8-11 22:01:10 | 只看該作者
圖文並茂真的好棒的一篇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發表於 2008-9-11 00:54:14 | 只看該作者
真的是獲益良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釣魚 釣蝦 美食 電影 旅遊 購物 水族 遊戲 特價 戶外活動 團購 攝影 住宿
41
發表於 2008-9-25 14:17:18 | 只看該作者
這篇真的很讚...
我要把它加進我的最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發表於 2008-10-25 11:18:01 | 只看該作者
話題不錯,讓我們新手多認識了許多魚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發表於 2008-10-25 20:20:00 | 只看該作者

臭肚圖片

不知有沒有大大有釣獲的臭肚魚圖片?~
可否po上來,順便介紹一下臭肚的釣法及魚性,感謝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發表於 2008-10-28 11:26:05 | 只看該作者




沒錯,它把我的Y肥(路亞) 吞了.  

拔出時,尾鈎都斷在它的肚子裡 :@

不過我也把它喀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8 15:25:17 | 只看該作者
欸....怎麼都沒人來跟新資料阿@@

人家我在當兵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發表於 2008-10-28 23:22:03 | 只看該作者
還真多我沒看過的魚類
又上了一課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發表於 2008-12-26 15:45:35 | 只看該作者
好詳細的解說 這樣在釣魚上

就能得心應手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發表於 2009-2-7 10:19:22 | 只看該作者
馬  口  魚



台灣馬口魚在分類學上屬鯉科(Cyprinidae)、魚丹亞科魚類,俗名為山漣仔、一枝花、戇仔魚等,為初級性淡水魚,屬台灣特有種,除最上游之河源外,從河川的上游一直到受潮汐影響的河口附近皆有棲息,其中以河川中水流最緩之砂底或泥砂底的中游乾淨水域棲息量較多,因此也可以用來指示清淨水域的生物指標;再加上生殖季節的雄魚,其腹部、吻部、頭部下側、胸鰭、腹鰭均呈鮮紅色,極為豔麗,故可兼作食用與觀賞,因近年來在眾多釣者、遊客及特產店的競相濫捕下,族群量逐漸減少,且鮮少大型魚出現,是以本試驗即在進行台灣馬口魚之繁殖復育研究。

一、種魚之選別-選擇二齡以上且體表無外傷,體型壯碩,活潑好動之種魚,體長約10~15公分以上;雄魚選擇吻端佈滿追星,各魚鰭均呈鮮紅色為主,雌魚則選擇腹部膨大柔軟之特徵。

二、催熟- 在繁殖期(4 ~ 8月),以哥娜(Gona)荷爾蒙為催熟藥物其催熟劑量為每一公克魚體重,注射背部肌肉1Iu,連續注射2次,即移入繁殖池依雌:雄比例2:1放入。注射時為了避免傷到種魚,也可將荷爾蒙注射於餌料中加以餵飼,注射蝦體後直接投餵,使其藉由捕食而獲得哥娜之催熟效果。

三、繁殖環境-人工繁殖場之容器以大型水族箱(四尺以上)、FRP 桶及室外水泥池居多,在放入種魚前必須先將水泥池刷洗乾淨以避免病原侵害,用45 ×30 ×5公分鐵盤裝滿黑白磯砂平鋪於池底,注水後須用強力打氣,將池中水流模擬成溪水一般以助於產卵。      

四、人工繁殖-種魚催熟後放入池中,常會發現雄魚有追尾之行為,種魚在產卵前會用尾鰭將鐵盤中的砂石撥出於盤外,再將卵產於鐵盤磯砂上,當魚苗孵化後具有卵黃囊,經過1~2天後卵黃囊吸收完,鰭條與嘴巴發育完整即會游至水面進行索餌。

五、魚苗飼育-魚苗剛孵化出來時,因其體內尚有卵黃囊的存在故無須餵食,待孵化出魚苗約三天後其卵黃囊消失時,即可開始餵食,人工餌料為,蛋黃水加綠藻粉,初期幼苗第8天時魚體全長約1.0公分口徑約494.9µm,此時則仍以投餵蛋黃水加綠藻粉且可加上動物性浮游生物輪蟲隨成長逐漸改投豐年蝦(Artemia)、薄片飼料、浮性顆粒飼料,第45天魚體全長已長至3.0公分口徑約2000.0µm,投餵小型浮性飼料加蛆。

[ 本帖最後由 飛翔鳥 於 2009-2-7 10:26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發表於 2009-2-7 10:25:52 | 只看該作者
高山鯝魚




高山鯝魚,又名苦花魚,學名台灣鏟頷魚,俗稱苦花、苦偎、齊頭、齊頭威,泰雅族原住民叫牠蒂烈娜。分佈於全省各山地溪流,多棲於海拔三百到一千餘公尺的水域,主要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



魚體銀白色,背部蒼黑色。幼魚各鰭淡紅色,雄魚金黃色,雌魚各鰭深紅色,吻向前略突,口下位成橫裂狀,有一對不明顯的短鬚,下頷前緣薄而平直,有一層如鑿般的角質鞘。背鰭有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八枚、臀鰭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五枚;側線鱗片數目約在41~45枚之間。通常一年生魚體約10~12公分,其後越長越慢,五年魚可生長至三十公分左右,而根據文獻記載,苦花最大可達六十公分。苦花僅見於水溫低於二十度的河川上游,對水質要求頗高。

身長大約十五至二十五公分,屬體型大的溪釣魚種,以岩石縫的藻類及小昆蟲為食,經濟價值甚高。

阿里山區的溪流上游,如里家的里家溪、豐山的石鼓盤溪,大都規畫有保護區。成群的固魚在清澈的溪底自在悠游,陽光照射在魚麟上,經反射後成銀光點點,像是一顆顆流動的寶石,又名水中的螢火蟲,原住民因其味美及珍貴,以往僅供族內長老食用,故又稱長老魚。而其食用方法以「鹽烤」最好吃,在350度的烤爐中,苦花魚的鱗片會融成膠狀,因而封住魚肉保留其甜味,加上融化的內臟會使魚肉帶點微苦,非常非常的好吃苦花是真正的激流勇者,流線的體型和有力的尾鰭,使牠得以在湍急的溪谷裡活躍自如,加上中魚時強而有勁的拉力,讓許多溪釣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成為目前山溪釣的最走紅的對象魚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發表於 2009-2-7 10:31:25 | 只看該作者
溪哥



溪哥仔魚(Zacco pachycephalus)又稱為苦槽仔、闊嘴郎,是屬於鯉魚科,亞科魚類,在學界稱其為粗首,廣泛的生棲於河川的上中水域、淺瀨、深流、水庫、湖泊及溝渠等水域中。幼魚期為雜食性,刮食藻類,成長後轉為肉食性,喜食水中之水蚤、小魚蝦。

  溪哥仔魚體扁長,口大吻突出,口裂達眼睛之三分之ㄧ處下方,上下頷稍曲屈,整個看起來口器呈寬大,故有闊嘴郎之稱,體背側略呈灰綠色,體側及腹部呈銀白色。成熟雄魚體側有10條淺藍色之縱紋,雌魚不明顯,在繁殖期間雄魚有追星出現,臀鰭之鰭條末端游離呈條狀,成魚可以長至20公分,最大者可長至30公分。

  現今國人經濟條件大為改善,又加上政府實施週休二日,所以臺灣的山區觀光據點就變成為大家嚮往之處。而在山區的餐館中,草魚六吃、虹鱒、溪哥仔魚及河蝦,無形中也就變成桌上佳餚,其中溪哥仔魚和河蝦須自河川中捕捉,貨源有限、價格昂貴,且供不應求。所以,有業者已經開始從事溪哥魚的人工繁殖。

  溪哥仔魚養殖不只在臺灣有人從事養殖,筆者知道在越南的水庫旁看到也有業者從事溪哥仔魚養殖,溪哥仔魚在池塘中可以養到20∼25公分大,然後捕撈,經鹽烤後上桌,其味道之鮮味,堪稱一流,可以媲美香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發表於 2009-2-7 10:36:15 | 只看該作者
明潭吻鰕虎
【狗甘仔、苦甘仔】




學  名: Rhinogobius candidianus (Regan, 1908 )
分類歸屬: 鰕虎科 (Gobiidae )
台  名: 狗甘仔、苦甘仔
英  名: Common freshwater goby
說  明:   
雌性
自宜蘭到南投的河流都普遍可見,適應力強,體色呈暗橙色或棕色,部份個體體側有 6 ∼ 7 塊斑紋,腹都灰色,抱卵雌魚為暗藍色,頰部自眼球前方伸出兩條紅色紋,雄魚的紅紋較雌魚短,但吻部較為寬長,雌魚胸鰭基部有一暗色斑,雄魚此斑不顯或缺乏。
腹鰭癒合成吸盤狀,因此可棲息於激流中。性格兇猛,以小型水生昆蟲魚蝦等為食。築巢於石頭下方,雌魚產卵於洞穴頂部後,親魚會守候幼魚孵化,幼魚孵化後隨水流進入下游河口或海中,成長後再往上游回溯,除此種迥遊型態外,也有完全行陸封繁殖者。  




極樂吻鰕虎
【狗甘仔、苦甘仔】




學  名: 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 )
分類歸屬: 鰕虎科 (Gobiidae )
台  名: 狗甘仔、苦甘仔
英  名: Bar-cheek goby, Paradise goby
說  明:  
頭部特寫
全島各地河川湖泊均可普遍發現。頭部比例大,吻部與頰部數條橙紅色的蠕蟲紋為其特徵,體側各燐片後緣呈淡藍或白色,體側中央有一列 6 ∼ 7 個深褐色的斑塊,腹部灰白色,但成熟抱卵的雌魚則呈黃色。吻寬而鈍,腹鰭癒合成吸盤狀,但吸附能力較明潭吻鰕虎弱。
性格極兇猛,攻擊性強,以水生昆蟲魚蝦為主食,繁殖型態亦分為孵化魚苗入海後回溯的迥游型,與過程完全在淡水域進行的陸封型。在台灣產超過 10 種的吻鰕虎中,本種分布範圍最廣,也是唯一可在完全封閉的湖泊中繁衍不息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發表於 2009-2-7 11:24:45 | 只看該作者
竹篙頭




類別  原生淡水魚類
學名  Hemibarbus labeo (Pallas, 1776)
中文名 唇 魚骨
中文科名 鯉科
英文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俗名 竹竿頭、真口魚
最大體長 40???A
簡介 喜歡生活於水流略急而寬廣水域的潭區中下水層,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層,在大雨過後,河水暴漲且變得混濁時,則較為活躍而到處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蝦或螺類等為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發表於 2009-2-7 11:25:59 | 只看該作者
台灣石 魚賓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俗稱石斑 石賓 秋班  初級淡水魚 也是高溶樣魚
類 喜歡棲息在流水喘急的水域 例如急瀨 亂瀨 體色黃褐色中帶一
些黑 特徵是魚身上有七條黑色直橫帶紋 石斑南北二地有差 南部
石斑橫直班多為5-6條 石斑也是非常貪吃的ㄧ種魚 不過要注意的
是 在產卵石齊 是不可以食用的 會引起嘔吐 頭暈 現象 不可不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發表於 2009-2-7 11:27:51 | 只看該作者
目孔




類別  原生淡水魚類
學名  Sinibrama macrops (Gunther, 1868)
中文名 大眼華 魚扁
中文科名 鯉科
英文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俗名 大目孔
英文俗名 大目孔
最大體長 20???A
簡介 居住在河川水流較緩的深潭附近,經常成大群地在水域的中下層活動。銀白的體色在水中是很好的保護性,可以矇蔽掠食者。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小魚、小蝦、藻類及植物碎屑為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發表於 2009-2-7 11:45:46 | 只看該作者
烏尾冬




大口湯鯉

Kuhlia rupestris

俗    名 烏尾冬

原住民語  Aonin

形狀特徵:

身體呈紡錘狀,口大且開裂至眼睛直下,體披櫛鱗,體上半部略呈黃綠色,有銀色光澤,體下半部為銀灰色,在背鰭臀鰭軟條及邊緣有黑色條紋,尾鰭上下葉後端各有一大形黑斑。

生態習性:

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在水量大的近海邊溪流,溯河能力強,可在山區溪流發現其蹤跡,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為食。

棲地分佈:

本縣分佈於花蓮溪水系(中、下游主流)、立霧溪水系(下游主流及卡噹溪)、和平溪。為東部地區特有,肉質細緻甜美,具經濟推展價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發表於 2009-2-7 11:46:15 | 只看該作者
豆仔魚

台灣民間, 釣友或漁友習俗上是這樣分類的:

烏魚是成魚
烏仔魚是體型較小的烏魚
而豆仔更小當然是烏魚的幼魚

由此可見一般人主要以成魚體型的大小來作為分辨. 其實 [烏仔魚] 就是 [烏魚], 台灣養殖業者把放養在養殖池裡的烏魚通稱為 [烏仔魚], 來用以區別在海裡所捕獲的大 [烏魚]. [烏仔魚] 因為是養殖魚, 體型無法跟野生烏魚般大, 又如想取用其卵, 則須養 2~3 年之久, 成本不划算, 所以養殖烏魚多為食肉用途. 烏魚 及 豆仔魚外觀上的差異見下圖 :



這種 [鯔科] 屬 [鱸目鯔亞目], 全世界共17屬66種, 台灣有5屬10種以上
其分布廣, 熱帶到溫熱帶海域皆有, 有些品種在河口, 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棲息. 少數的品種進入淡水的水域中, 像淡水河到永和景美一帶皆可發現它們的蹤跡. 記得去年 (95) 十, 十一月中的新聞報導嗎?民眾發現新店溪秀朗橋至中正橋一帶水面有魚類死亡, 其中烏魚佔很大比重
鯔科代表魚就是 [烏魚], [烏魚] 卵很大可加工為 [烏魚子] 又稱 [正鯔], 除了正鯔可以長到最大1公尺體長之外, 其餘的汙鰭鯔, 粒唇鯔, 大鱗鯔... 等十幾種鯔科家族成員, 都是成長體形不如正鯔的 [豆仔魚]. 豆仔魚分布在紅樹林, 沙石海域, 河口, 河道, 漁港, 堤防, 岬角.... 等一年四季都可發現
烏魚 (正鯔) 每年冬至過後, 由北方南下洄游經過台灣海峽至南台灣產卵. 它在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 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生活, 隨著成長而游向海洋
傳說豆仔魚是指回頭烏(台語有稱為倒頭烏)在冬至南下洄游旅程, 因沒跟上潮水隨其他魚群離開海域. 而後游進河口, 港灣. 繼而在地繁殖. 這些回頭烏小魚因在淡, 海交接處生活習慣了. 就漸漸成為 [在地魚] . 這些小烏魚 - - - [豆仔] 一代接一代的繁延, 又因生長的環境與習性不同於以往的海洋, 長久下來產生了質變量變. 台灣市場在賣的豆仔魚絕大多數為 大鱗鯔 (俗稱 塭豆仔)


兩種是完全不同的魚,只是體型很像而已
兩種魚在魚苗的時候是很難分辨的
如果兩種魚都是成魚的話,豆仔魚約十幾兩而已,烏魚約三斤左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發表於 2009-2-7 17:21:44 | 只看該作者
鯽魚




中文名稱: 鯽魚
英文學名: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命名者: Linnaeus
科名: 鯉科
俗名: 鯽仔(黑鯽)
特徵圖片:  
形態特徵: 體短而高,前半部弧形,腹部圓形,頭短小。口端位。無鬚。下咽齒一行。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背鰭基部較長,背鰭第三根刺較弱,後緣鋸齒細而密。體呈黑褐色,腹部銀白或淡黃。各鰭黑灰色。
習性: 廣溫性魚類。以水草雜生與泥質淺水域最多。生性敏感而警覺性高。為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則以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毒性: 是膽毒魚類,但鯽魚個體小,膽更小,一般人不會吞服鯽膽治病。
可否食用: 可
分佈時節: 產卵期3月到6月。
地理分佈: 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早期移民即引進至台灣。目前台灣西部溪流中、下游與湖泊、溝渠均有分布。在淡水養魚縣市的水庫、養殖場皆有。
尺寸大小: 市場體型都在300克(半台斤)為多。
漁業利用: 肉性平,味甘,弁鈰殿囮Q濕、和中開胃活血通脈、利水消腫。鯽、冬蟲草熬湯飲,治產婦無奶。鯽、豆腐煮水飲,治麻疹。
常見的料理方式: 酥鯽魚、乾燒鯽魚、豆瓣鯽魚、荷花鯽魚、芙蓉鯽魚、奶湯鯽魚、汆蛤蠣鯽魚、清蒸鯽魚、絲瓜鯽魚湯、香菇鯽魚。  
營養價值: 每100公克含有熱量134大卡、水份70.3公克、蛋白質19.6公克、脂肪4.2公克及微量礦物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發表於 2009-2-7 17:22:50 | 只看該作者
以上魚種 一隻香.苦花.溪哥.苦甘仔.竹篙頭.石賓.目孔.鯽魚
為本人拿八工竿.溪釣常見之魚種
而烏尾冬.豆仔魚是再出海口.半鹹淡的水域裡面常遇到的
其他淡水魚種如 福壽.鯉魚.咕呆等等不同做釣方式魚種
由擅長池釣.路亞的釣友另為整理較為妥當~

(一個小時只能發5帖.這樣下去不知道要搞到哪時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發表於 2009-5-26 21:15:15 | 只看該作者
從沒見過的魚不少真是增長見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發表於 2009-5-31 00:47:12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喔    對我這個新手來說  受益匪淺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降龍會多元化釣蝦釣魚天地

降龍會重要聲明
本站為一個自由的釣蝦釣魚討論區域,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完全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的真實性,而本站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降龍會 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我們將竭力配合修改。且敬告使用者和讀者, 請勿發表涉及政治,色情,盜版,人身攻擊等文章,倘若您不遵守以上規定,而產生法律問題,後果請自行負責。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釣蝦釣魚降龍會部分著作 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GMT+8, 2024-6-15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