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蝦釣魚降龍會
標題:
買現成綁好的勾?
[打印本頁]
作者:
苑裡阿柱
時間:
2011-8-15 21:48
標題:
買現成綁好的勾?
請問 我想買綁好現成的勾
目前 都買 快打蝦 的勾
感覺 好像 很會掉 不知道
是技術不好 還是 這總勾不好
請問 有沒有比較好用的 或是 我這總其實就可以了!!!
作者:
vendingsystem
時間:
2011-8-15 22: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蝦仁溫泉
時間:
2011-8-15 22:28
嘿嘿 阿呈大哥每次都說的好詳細~
害我每次都想給他看完
可是小的我都是自己綁~
個人是覺得自己綁~圈數夠~蠻堅故的!
之前去買外面,都會"沒正吃拉幾之就會脫勾"~我自己榜的到現在~還沒有掉到勾子跟線是分離的!
除非真正正吃~吃的很裡面那不用說囉
~線會被啃啃啃~就斷囉
作者:
愁小塵
時間:
2011-8-15 23:02
標題:
回復 #1 苑裡阿柱 的帖子
正吃的話 輕提也請的上來
會掉 可能蝦還沒吃進口 或 只是玩餌
可以都多注意每次靠蝦的訊號
訊號多多注意 然後請上來是正吃還是挫到或者脫鉤
多留意幾次就更了解蝦子在池底搞啥東西
正吃.玩餌.行軍蝦.夾餌跑.或還沒吃下.
訊號都會給你.可以慢慢參悟
作者:
高雄小吉
時間:
2011-8-15 23:15
我是覺得自己綁的勾比較好用...之前我用綁勾氣不知道是方法錯誤還是技術不好...拉蝦母就會脫勾了...現在都自己用手綁大概都榜10圈~20圈不等..就算拉蝦公沒再發生脫鉤的情況了...
作者:
台中大林
時間:
2011-8-15 23:23
我買過一次綁好的勾.結果常釣到只剩一勾.那6條用完后就自己學綁勾.現在就沒問題囉!自己綁.比較放心...
作者:
地瓜
時間:
2011-8-16 01:01
請善用分類列表、初階搜尋。
分類列表→釣鉤相關
,即有大量資訊提供您參考。(藍字內含連結)
作者:
高雄新手冏
時間:
2011-8-16 01:36
標題:
回復 #5 高雄小吉 的帖子
手綁10圈~20圈太多了~七圈八圈就很夠用不太會掉了
綁鉤器我都是用七圈,但是用要注意不要疊線~疊線容易斷 繞圈的時候注意看一下就好
作者:
東部小壞蛋
時間:
2011-8-16 09:50
對嗎?10圈太多了吧
我大概用6~7圈就可以了
可以試看看
作者:
蝦老頭
時間:
2011-8-16 14:23
標題:
回復 #5 高雄小吉 的帖子
6~8圈就OK了,重點是最後的摧緊動作,要確實.
摧緊之前兩個動作要做.
1.將線頭轉到鈎腹這邊,不可在兩側或鈎背的方向.
2.將線結盡量拉至鈎柄末端,然後摧緊.
這樣就很牢靠了,試看看.
作者:
汐止小峰
時間:
2011-8-16 16:06
我手綁都繞 4~5圈而已
目前釣三四個月公蝦都還沒鉤線分離過
火線不用繞太多圈
火線沒彈性難斷可以摧很緊
尼龍線要多繞個幾圈唷
作者:
叮噹貓
時間:
2011-8-19 12:42
自己綁的比較好用吧.也比較多選擇
繞個7.8圈就夠了
作者:
中和小杰
時間:
2011-8-19 19:19
我也都是自己綁勾子,但是我都只繞個5~6圈而已!到目前為止還沒斷過....
自己綁勾子也比較有成就感喔~ ^^"
作者:
苑裡阿柱
時間:
2011-8-19 20:06
感謝 以上大大熱心的解答
作者:
員林阿胖
時間:
2011-8-20 17:47
標題:
回復 #14 苑裡阿柱 的帖子
可以自己學習綁鉤
如果像我一樣 手殘不太會的話就敗一台綁鉤器吧= =
只是不管是手綁還是綁鉤器綁 一定都要催緊 怕還會掉的話只好用快乾在線結那點一滴吧
作者:
天天威猛
時間:
2011-8-21 21:31
建議還是自己學習綁鉤~~比較有成就感!!
作者:
台南柏翰
時間:
2011-8-22 22:04
我也是認為自己手榜的勾子比較好用除非不正常使用
作者:
高市-蝦霸
時間:
2011-8-23 00:04
手綁繞個5.6圈就夠了
作者:
蘆洲宇宗
時間:
2011-8-23 10:13
蝦鉤建議用榜鉤器比較快唷!~~不然子線軟軟的在纏的時後有時會跳調~~用榜鉤器比較穩定唷!~~
作者:
RaySoul
時間:
2011-8-23 22:38
用綁鉤器吧!
無論是台製還是日牌...都可
至於鉤子是否變鈍...用不到皮肉啦
拿鉤尖"輕靠"指甲,看會不會移動就好了!!
作者:
牙齒
時間:
2011-8-23 23:38
個有個的好處吧~~我絕得拉~~
個人還是絕得 手綁比較讚~!
作者:
高市-蝦霸
時間:
2011-8-25 00:25
我都用台製綁鉤器
綁完再拉一下..就很好用了
歡迎光臨 釣蝦釣魚降龍會 (https://www.vanquishloong.com/vanquishloong/)
Powered by Discuz! X3.3